一直以來,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航空報國”為使命,將專業建設深植于航空產業鏈,在產學研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的火種,書寫著產教融合的精彩篇章。
專業鏈與產業鏈榫卯相扣,解碼發展新動能
為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學院調研團隊赴150余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區域產業新星以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訪企拓崗工作。在車間廠房的轟鳴聲中,調研團隊與企業管理者圍坐交流,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趨勢;向一線技師請教技能標準;與人力資源專家溝通用人需求。這些從產業一線獲取的“源頭活水”,成為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關鍵依據,讓人才培養方向始終與產業發展需求同頻共振。
“調研數據就是專業建設的指南針。”基于扎實的調研成果,學院以“加減乘除”法重構專業布局。針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等老牌專業,為其注入創新“血液”,引入智能制造技術、工業互聯網應用等新課程,讓傳統專業煥發新生機。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迅速增設工業互聯網應用、工業過程自動化技術等7個新興專業。同時,淘汰5個與產業脫節的專業,并對8個專業方向進行優化調整,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同頻共振。
近年來,學院成功入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工匠學院建設單位、高技能人才綜合培養基地及集團黨校,深度融入航空工業人才培養戰略。同時,學院積極與航空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從課程體系研發到實踐教學嵌入航空產業特色,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隨著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市級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校級勞模創新工作室相繼掛牌成立,學院已經形成“省—市—校”三級聯動的創新實踐體系,為培育技能人才提供平臺支撐與發展路徑指引。
訂單班與實訓場雙向奔赴,繪就育人新圖景
在數控加工實訓中心,機器的轟鳴聲與老師的講解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育人旋律。
“當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飛的企業導師為我們戴上印有AVIC的工牌時,我感受到自己與航空工業之間那份莊重的約定。”2022級機電一體化學生安玉成的話語,說出了無數陜航學子的心聲。自2021年以來,學院與企業開展“定制化”培養,近20個訂單班成為連接校園與職場的紐帶,讓“入學即定崗”從夢想變為現實。
在“工匠講堂”上,動人的場景不斷上演。全國技術能手李世峰分享自己在工作臺前執著打磨、攻克技術難題的經歷;大國工匠方文墨講述從青澀學徒成長為行業技術尖兵的奮斗故事;集團公司首席技能專家李國棟聚焦航空制造工藝,分享自己的鉆研心得。他們的講述如同一束束溫暖而明亮的光,將工匠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年輕學子。 這些努力結出累累碩果:多名畢業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在校生在全國技能大賽中榮獲銅獎,在陜西省職業技能大賽上斬獲金獎等多個獎項。
雙師路與產業情攜手同行,共鑄匠心育人路
在飛機鈑鉚實訓中心,機械工程學院教師李斌與陜飛公司高級技師李國棟并肩作戰,共同指導學生進行飛機部件鉚接裝配。一個深入淺出地講解理論工藝,一個嫻熟地示范操作技巧,奏響了雙師共育的和諧樂章。
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技能大師、管理專家走進課堂,帶來企業的實際需求;專業教師則帶著課題走進車間,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成果,編寫的“航空工程材料”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凝聚著產教融合的智慧結晶。
與貴飛公司合作的無人機裝調訂單班培養項目,與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更是將校企協同推向新高度。當學生們在CAAC無人機駕駛員飛行操作考證現場熟練操控設備,當他們帶著“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畢業證書”的雙重認證走向職場,便意味著學院的人才培養已與產業需求達成了“無縫對接”。
這種雙向奔赴的師資建設,有實踐的溫度。正如機電工程學院教師王曉磊所說:“我們培養的不僅是會操作機器的工匠,更是懂航空、愛航空的追夢者。”
從訂單班學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從學院的實訓中心升級為行業的培訓基地,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答卷上,寫滿了“精準對接、深度融合”的動人故事。
未來,這所充滿活力的職教院校將繼續在航空報國的征程上,以匠心育人,為航空工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續寫產教融合的輝煌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