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以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為突破口,依托國家生產性實訓基地等10個省部級及以上平臺,打造浙南產業集聚區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基地自2022年啟用以來,以機制創新為引擎、以實戰教學為根基、以深度協同為紐帶,不僅重塑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以“人才反應堆”的澎湃動力,為區域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為職業教育提質增效提供了寶貴經驗。
破局:推動產教融合的跨越式升級
基地以“真場景、真崗位、真項目、真設備、真考核”“五真”理念為突破口,深度對標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通過三大創新舉措實現產教融合的跨越式升級。
一是模式重構。基地引入德國職業資格認證與考核體系,構建“雙元三段、柔性定制,輪崗頂崗、工學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開展專業領域的課程,在企業開展生產技能的培訓,在基地開展綜合技能的培訓。
二是課程再造。基地以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制造業生產工藝過程的關鍵節點,構建“基礎共享、崗位分流、就業拓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區域性典型產品和工藝為學習載體,重構課程內容,以電氣安裝大賽為引領,實現“崗課賽證”融合。
三是標準融合。基地以行業產業迭代需求為錨點,精準捕捉“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動態風向,構建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的深度融合體系。基地聯合頭部企業,將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等前沿技術轉化為可落地的教學模塊;引入智能制造系統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通過“課證融通”實施路徑,無縫對接職業資格認證考核要求,實現“學用一體、課證合一”的人才培養目標。
創新:以混合所有制激活“公益+市場”雙輪驅動
面對建設投入大、運營成本高的難題,基地創建“公建民營、獨立核算”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構建“政府部門引導、企業參與、學校運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
一是機制創新。校企雙方聯合成立溫州尹天數智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有限公司,企業提供場地與技術支持,學校主導課程開發與師資建設。通過技能培訓、技術研發等市場化板塊實現自我“造血”,同時反哺人才培養。
二是資源整合。基地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實訓平臺,線上打造工業物聯網仿真系統,學生可通過虛擬仿真完成生產線調試;線下建設智能倉儲、數字化車間等實訓場景,設備與企業實際生產車間1∶1復刻。“線上+線下”一體化實訓平臺向周邊院校、中小企業開放,年均服務校外人員5000人次,成為區域智能制造技術共享中心。
收獲:書寫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的生動答卷
在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所激發出的辦學活力驅動下,基地不僅破解了職業教育發展瓶頸,更形成了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一是輸送高素質人才。近3年,基地與38家龍頭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開設“正泰電氣專班”等9個特色班級,培養180名定制化人才,畢業生留溫率超65%。同時,面向社會開展維修電工、智能制造工程師等高技能培訓1.5萬人次,其中500余人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
二是輻射引領作用顯著。“區域協同共建金海產業學院,精準破解產業人才短缺難題”入選教育部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數字技術產業人才學院建設”項目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作經驗分享。
三是實現賽事突破。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2024年,基地學生團隊研發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智能檢測系統”獲得國家專利,直接應用于溫州本土企業生產。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工匠,更要成為產業升級的引擎。”基地負責人表示。未來,基地將持續深化“教育賦能產業,產業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通過建設“數智工匠”培養基地、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為數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雙重支撐。
浙南產業集聚區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以“政校企協同、產教深度融合”為核心,探索出了一條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創新路徑。未來,隨著“數智工匠”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心將持續為地方乃至全球智能制造產業輸送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國智造”邁向更高臺階。
(楊定成)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0日 第06版
作者:楊定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