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職教每年向社會輸送約50萬技術技能人才,何以助學生“一技在手,一生無憂”?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程曉琳
交匯點訊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等9部門聯合發文,全面啟動2025年職業教育活動周。連日來,江蘇各地各校以“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為主題,開展技能人才展示、產教融合示范等各具特色的主題活動,全景式呈現江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果。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每年江蘇省向社會輸送約50萬技術技能人才,建立從技能實訓到產教融合的立體培養體系,助力越來越多年輕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課堂即車間:沉浸式實訓激活職業基因
記者在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見到該校智能制造學院院長王春峰時,他正牽著一只機器狗做編程開發訓練。近日,由他領銜的“王春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功入選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南京職業院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拔覀児ぷ魇业暮诵哪繕?,就是為智能制造領域培養能‘獨當一面’的高技能人才?!彼驹谫N滿學生成果的走廊里,語氣堅定。
工作室始終以“師帶徒”為核心模式,結合項目制教學,形成“老中青”梯次培養體系。王春鋒解釋道:“傳統課堂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學生,但我們要求每位老師最多帶5名學生,確保師生比最優。學生從‘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最終成為‘高手’,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技能目標和項目支撐?!睆男<壒ぷ魇业絿壹壠脚_,王春峰團隊用五年時間印證了“技能成才”的可能。正如一名學生所言:“在這里,熱愛技術的人永遠不會迷路。”
在學校實訓室內,機械臂正精準抓取七巧板完成旋轉搬運,南信院工業機器人專業負責人黃麗娟站在操作臺邊細致講解:“別小看這七塊板子,每個點位的坐標設定都涉及機械系統、動力系統和傳感系統的協同?!彼S手調出示教器界面,“學生要掌握指令控制夾爪開合,更要學會通過軌跡規劃避免關節限位——這不是編程課,而是讓機器人‘理解’人類需求的思維訓練?!?/p>
在江蘇省贛榆中等專業學校,技能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了檢驗學習成果、展示專業技能的舞臺,更通過全流程、場景化的實訓考核,錘煉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鈑噴實訓室內,學生們身著防護服、手持噴槍,仔細地調整角度和噴漆量,對車身進行均勻噴涂;汽修實訓廠房內學生們熟練地運用工具,拆解汽車發動機和底盤部件,認真觀察各部件的構造和連接方式,詳細記錄數據;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學生們圍在智能診斷平臺前,分析新能源汽車的故障波形。
掐絲琺瑯的胸針里凝結著學生200小時的匠心,數碼印花的扎染紋樣里跑著傳統工藝與AI算法的“跨時空接力”……在南京雨花美術館,一場《根·生》藝術展覽給觀眾帶來了一場“以美育人、以技賦能”的視覺盛宴。這是職教活動周期間,南京中華中等專業學校專門為藝術設計專業舉行的教學成果展。中華中專黨總支書記張勇介紹,展覽共181幅師生及企業作品,涵蓋繪畫、非遺、數字藝術等多元形式。
近日,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張前村的田間地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來自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國的十余名留學生,在藤蔓交織的瓜蔞地躬身實踐,在智慧大棚聆聽數據,更在甸上人家直播間化身“國際”主播,為張前村土特產插上“云翅膀”。
走進智能溫室,農業園負責人陳華健圍繞生態種養、滴水灌溉和機械化生產,向留學生們介紹了張前蔬菜的綠色種植方法,讓國際學子耳目一新。在農業園的蔬菜大棚內,親眼見證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取代農藥的綠色實踐,既保障了蔬菜品質,又契合了市場的發展趨勢。留學生瑞思感慨道:“在大棚里,我看到了傳統與科技的融合,智能大棚的滴灌、控溫系統,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學習的意義!”
一直以來,江蘇職業教育以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為目標,不斷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創辦第一所公辦職教本科學校,出臺第一部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打造第一個以城市群為單元的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深入實施高職“雙高計劃”和中職“雙優計劃”。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樣板、筑牢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大賽即戰場:以賽促學鍛造大國工匠
在江蘇職教版圖上,技能大賽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江蘇斬獲114個金獎,中職、高職金獎數均居全國第一;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職教賽道上,16所高職院校攬獲24金,金獎總數領跑全國。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胡佳的成長軌跡正是縮影。這位從“理論薄弱”的學生到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網絡智能控制與維護”賽項一等獎得主,至今記得備賽時的凌晨:“為了讓數字孿生系統與實物產線同步運行,我們在工作室熬了整整一周。王老師每天陪到最后,他不說教,只是默默遞來餐食,然后引導我們換種思路實驗?!?/p>
“職業教育的魅力,在于讓學生在實操中建立自信?!蓖醮悍寤貞浧鹨晃粚W生的蛻變:“他數學不及格,卻能在機器人編程中展現驚人天賦。畢業后進入昆山某自動化企業,如今已能獨立設計立體倉儲系統——這就是‘技能改變人生’的鮮活案例。”
5月14日,全國醫養結合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淮安正式對外發布醫養結合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對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量達600萬名,然而目前實際從事該行業的人員僅有約50萬名,供需缺口巨大。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副院長夏立平介紹,學校通過調研發現了企業和行業最需要的是精醫養、懂智能、會照護的復合型醫養人才,對此學校就能夠根據行業的需求培養出適合行業需求的醫養人才,提升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在與南醫大等高校共建合作基礎上,今年職教周期間,共同體牽頭方還舉行了臨床技能大賽等多項活動?!斑@次大賽很切合臨床要求,從病人入院評估,到查體,再到給予診斷,技能操作全面,對護理人員要求更高,更嚴格,不光要掌握護理內容,也要掌握醫生的相關技能?!眳①愡x手、成都八一骨科醫院主管護師曾小蘭說。
產業即課堂:產教融合打通人才供需閉環
2024年,江蘇省推動“蘇州市太倉中德智能制造產教聯合體”新入選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總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裝備制造教材研究基地”入選2024年度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是全國前三批中唯一入選的職業院?!?/p>
“職業教育須以產教融合痛點破題,用實證思維探索規律,借跨界協同構建生態?!鄙潢栔械葘I學校校長樂偉感慨。5月的江蘇職教活動周,成為產教融合成果的集中展示舞臺。
在蘇州職業教育辦學成果路演展示現場,智能制造設備、具身機器人等展陳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動態呈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蘇州市教育局局長周志芳表示,蘇州正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與企業“雙向奔赴”?!短K州市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正在加快實施,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培育輸送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在無錫市職教活動周活動現場,市民現場既能感受機器人交互、護理急救實操等現代職教與科技的碰撞,也能體驗太湖船點、留青竹刻等傳統工藝與職教融合的魅力。活動周期間,無錫的職業院校開展包含職業體驗開放日、技能服務進社區、產教融合成果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全方位展現無錫職業教育的創新成果。
在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龍頭企業工程師導師指導學生參與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學生在智能制造實訓基地操作工業機器人,完成自動化產線調試;在AR/VR虛擬仿真實訓室進行產品設計與裝配模擬;在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完成動力電池檢測與故障診斷?!皩W生不僅能嫻熟操作智能制造設備、運用數字孿生技術解決工程問題,更在產業真實場景中錘煉出過硬的職業素養。這種沉浸式育人模式,正是職業教育對接產業需求的最佳答卷?!痹撔PiL許朝山說。
早在幾年前,南信院便與國內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南京埃斯頓自動化公司共建“4S中心”,承擔機器人售后維保與人才輸送任務。“我們相當于企業的‘技能后盾’?!蓖醮悍逄寡裕捌髽I專注研發,我們解決應用端問題,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埃斯頓生態鏈企業。”
面對智能制造的新趨勢,王春峰已著手布局下一階段規劃:“工業機器人解決重復勞動,而人形機器人要替代復雜人力。我們正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智能機器人課程,并探索AI自動編程技術?!彼嘎?,工作室計劃將智能導覽機器人等創新項目投入實際應用,“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讓學生感受技術變革的力量?!?/p>
這種深度融合正在破解“企業招不到人、學生就不了業”的結構性矛盾。數據顯示,江蘇每年輸送約50萬技術技能人才?!爸行∥⑵髽I需要‘多面手’,我們的學生在工作室經歷過機械、電氣、編程、調試的全流程訓練,正好契合這種需求?!蓖醮悍逭f。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技能賽道上找到人生坐標,江蘇職教也正在書寫“一技在手,一生無憂”的時代答卷。
來源:交匯點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