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舊址,追尋方志敏烈士的革命足跡——
清貧的風骨 赤誠的信仰
■解放軍報記者 歐 燦 陳典宏 陳曉杰
武警江西總隊上饒支隊組織官兵前往懷玉山清貧園,與當地小學生共同朗誦《可愛的中國》(資料照片)。史延鑫攝
暮春,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懷玉山峰巒披錦、滿目蔥郁。
記者沿石階拾級而上,臺階盡頭豁然開朗:方志敏同志的頭像雕塑如山矗立、目光如炬。一旁的花崗巖碑石上,鐫刻著他的遺作《清貧》。蒼勁如鐵的“清貧”二字,正是他的手跡。遠處,“為了可愛的中國”7個大字猶如跳動的火苗,鮮紅熱烈。
今天,方志敏和紅軍將士們戰斗過的這片土地,硝煙早已散盡。唯有松濤陣陣,猶如千軍萬馬仍在馳騁,讓記者感受到那段烽火歲月的心跳。
習主席曾深情地說:“我多次讀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清貧》。那里面表達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窮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么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每次讀都受到啟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走進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舊址,聽老區干部群眾講起方志敏的信仰、風骨、人格魅力,記者對習主席提出的叩問有了更深切的思考和感悟。
“生活雖然痛苦,而精神還是非常愉快的。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
清貧并非清苦,真正的富足是精神的豐盈
出上饒市弋陽縣縣城,一路驅車向東北30余公里,記者來到群山環抱的方志敏故居。
舉目四望,村莊里,座座白墻黛瓦的小樓拔地而起,一如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所愿,“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
步入故居,堂屋正中掛著方志敏青年時期寫下的對聯“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 園栽四物青松翠竹潔梅蘭”,無聲訴說著他的高雅情趣、高尚情操和高遠情懷。
這是一座曾被國民黨軍燒毀10余次,又一次次被老區人民按原貌重建的土木房屋。
人民心中,清廉無價。這里的一切,都以最質樸的姿態,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窮和富。
“衣服破了自己補,扣子掉了自己縫,他所有的家當,就是用舊籮筐裝著的幾件衣服。”曾數次前來瞻仰的弋陽縣人武部軍官胡雪軍說,身為黨的重要領導干部,方志敏始終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就像他在《清貧》中寫的那樣,“從沒有奢侈過”。
置身簡樸的故居,聆聽講解,很多細節讓記者心生感動——
方志敏平時穿舊長衫或者中山裝,只喝白開水,不喝茶。不是不喜歡,而是因為茶葉可以貿易換錢給蘇區。
他被捕的時候,就連國民黨士兵都不信:“這么大的官能沒錢?”結果搜遍方志敏全身,大失所望:除了一塊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發現任何值錢的東西。
在監獄里,面對國民黨高官厚祿的利誘,方志敏回答:“我不愛爵位,也不愛金錢!”
那么,方志敏愛什么?展館中,他飽含深情的一段自述振聾發聵——
“我真誠地愛我階級兄弟,愛我們的黨,愛我中華民族。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愿居住在卑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
“這樣的日子,難道不苦嗎?”穿行于故居,許多參觀者都有同樣的疑惑。
記者在方志敏的遺作中找到答案:“我們是為著主義的信仰,階級的解放,抱定了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生活雖然痛苦,而精神還是非常愉快的。”
“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在展館墻壁上的這句話前,記者駐足凝思。輕輕觸摸,字跡冰涼,記者胸中卻如烈焰般熾熱:這,不就是共產黨人“苦與樂”的辯證法嗎!
“如果是為了錢,方志敏有許多機會掙大錢。”走進江西方志敏干部學院《清貧》主題教室,講師萬來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方志敏被捕后,敵人曾以叛徒孔荷寵變節后的待遇誘惑他:少將參議,月薪500元。
“當時普通工薪族一個月的收入不過是一二十塊銀元,500元已是巨款。方志敏如果投降,敵人開出的價碼只會更高,可他不為所動。”
“真正的共產黨人,連死都不怕,還會貪戀富貴嗎?”聊到動情處,萬來英拿出手機與記者分享了一段讓人熱淚盈眶的文字:80多年前,湖北恩施,臨刑前的100余級石板路上,敵人高喊“回一回頭就不殺”。26歲的共產黨員何功偉拖著沉重的腳鐐,始終沒有回頭。
“歷史的深處,藏著我們黨從弱小到強大的密碼。”萬來英感嘆道,如今,面對各種利益誘惑,能不能忍住不回頭、做到不伸手,這是每名共產黨員必須答好的人生答卷。
“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清正廉潔是美德,更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一場春雨過后,碧空如洗。
記者來到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斑駁的磚墻上,“銀庫”二字格外醒目。這里,曾存放著數百萬元革命經費。
“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在方志敏筆下,“矜持不茍,舍己為公”,是每名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美德。
兩個隱藏在歷史深處的故事,令記者動容——
方志敏的妻子繆敏為革命被捕入獄,大家商量欲以400大洋保釋,方志敏堅決反對。在他看來,為革命籌集的金錢必須用于革命事業,就算是救妻這般緊急事也不行。
聽村里人說兒子當了大官,母親金香蓮翻山越嶺來找方志敏,想借點錢渡過災荒,但他告訴母親:“姆媽,我是當主席,可當的是窮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餉銀,將來會發,現在沒得發。”知兒莫若母,母親理解他。
“湖塘塌塌嶺呦,出了個方志敏哎……”參觀中,解說員情不自禁地唱起老區人民至今傳唱的民謠,引得人群一片喝彩。
“早在1928年春,在方志敏領導下,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就擬定了《共產黨員守則二十二條》,其中第十九條就是‘不得貪污’。”江西方志敏干部學院原副院長程小波說,方志敏以清貧之身踐行共產黨員的好作風,對腐敗現象嚴懲不貸,帶動蘇區涌現了一大批清正廉潔的好干部。
掩映在一片楓林中的紅軍廣場,曾是閩浙贛蘇區軍民集會之地。橫峰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姚貴木告訴記者,當地群眾依然在傳頌著蘇區好干部張其德的故事:當時,張其德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手中掌管著大量的金條、銀元,平時卻穿著補丁疊補丁的衣服。辦公桌斷了腿,就用磚頭摞起來頂住繼續用。
非獨張其德如此。紅色歲月的許多細節,在今天聽來似乎不可思議——
經濟部部長、“紅色管家”張天松變賣家產,捐獻300塊銀元用于蘇區建設。未婚妻來探親時,想用他房里堆放的竹布做件新衣裳,他卻警告說“不要打半點主意”。管理科的同志私下給閩北分區區委書記黃道拿了點鹽,黃道知曉后勃然大怒,當即讓人送還。鉛山縣委一個月買了5元墨水,被登報批評:“好闊氣的鉛山縣委”……在那片清朗澄澈的天空下,蘇區建設成就巨大,毛澤東稱之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
“我們黨不是因執政而有力量,而是有力量才執政。”觸景生情,姚貴木鏗鏘有力地朗誦起方志敏的名言: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這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方志敏的氣節情操,甚至贏得了敵人的敬仰。”姚貴木告訴記者,方志敏在獄中短短數月,負責勸降的看守所長凌鳳梧、國民黨元老胡逸民、看守高家駿等人,均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或提供紙筆,或幫助傳遞文稿,甚至偷偷將方志敏腳上的重鐐換為輕鐐。
“在敵人的監獄中,一個共產黨‘要犯’居然能‘宣傳了十個人來參加革命’,這是何等的感召力!”姚貴木感慨地說,這樣的力量,來自共產黨員的嚴格自律;這樣的力量,我們今天仍然不能丟。
一路尋根,重溫方志敏領導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規矩,記者心中一股激流奔涌——
從《共產黨員守則二十二條》到如今的中央八項規定,一個歷史結論早已深入人心:正是因為全面從嚴治黨、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我們黨才能夠長盛不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
清貧堅守的背后,是信仰
夜幕四合,燈火璀璨。南昌市東湖區方志敏廣場上,老人閑坐,情侶散步,孩子們奔跑嬉戲,遠處高樓霓虹閃爍,沿江大道車水馬龍。
廣場旁,方志敏愛國事跡陳列館濃縮著他的一生。其中,有一段凌鳳梧對方志敏的記述:“這是一種什么人呢,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難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人嗎?我不相信還有這樣的人。”
“凡是走近方志敏的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但當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就會產生心靈共鳴。”程小波說,方志敏入黨時寫下誓言“從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直至犧牲,他對自己的信仰忠貞不渝,寫下“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方志敏被捕后,敵人為了勸降,便假意優待,還給他紙筆,一再要求他‘寫點文字’。他們哪里想到,方志敏寫的是‘我已認定蘇維埃可以救中國,革命必能得最后的勝利,我愿意犧牲一切,貢獻于蘇維埃和革命’。”
“翻開共產黨人的‘百年相冊’,為信仰赴死者,比比皆是。”登上霧氣籠罩的懷玉山,在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碑前,程小波講起一段觸動人心的故事——
1934年12月,懷玉山上大雪紛飛,紅10軍團激戰數日,傷亡慘重。方志敏被捕前,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時任紅19師師長尋淮洲壯烈犧牲。后來,國民黨將領王耀武命人扒開尋淮洲的墳墓,發現他上身沒穿衣服,因為紅10軍團被服稀缺,誰犧牲了就將衣服留給活著的人。
見到被捕的紅21師師長胡天桃,王耀武更是大為震撼:他腳穿兩只顏色各異的草鞋,背著一個很舊的干糧袋,袋里裝著一個破瓷碗。這些,就是這位威名赫赫的年輕師長的全部家當!
“共產黨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嗎?不,是信仰淬煉而成!”程小波感慨地說,一個人一旦樹立堅定信仰,就能找到人生方向。反之,那些墜入腐敗泥潭的黨員干部,正是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出了問題。
怎樣堅定自己的信仰?“在理論的政治的認識上,站穩著腳步,才不至于隨時為某些現象或謠言而動搖自己的革命信仰!”方志敏在獄中寫下的這段話,記者讀來仍覺充滿力量:今天,持續深化政治整訓,就是要突出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增強思想改造的自覺性和徹底性。
方志敏大道、方志敏故居、方志敏紀念館……從南昌到弋陽,在方志敏戰斗過的地方,人們始終把他記在心上。1935年,方志敏犧牲時,年僅36歲。90年過去,人民深切懷念他,也在追尋那份至死不渝的信仰。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在方志敏廣場,記者耳邊回蕩著方志敏寫下的《可愛的中國》。
今天,這朵“可愛的花”,綻放在方志敏的家鄉,在“可愛的中國”大地遍地開花!
(采訪得到郭冬明、游琦等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堅守潔白樸素的精神家園
一支鋼筆,一塊舊懷表。穿越歷史的風云,它們記錄著什么,又將續寫什么?
古人云,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方志敏同志被捕時身上僅有的這兩件東西,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清貧”。這種“清貧”,遠非物質匱乏的困頓,而是對精神高地的堅守,是捍衛信仰的方式;是“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的純粹,更是“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的追求。
“人這一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仰。”當一個人堅定了人生的信仰,決定要怎么活著之后,他就獲得了最強大的定力。今天,追尋方志敏烈士的革命足跡,我們更真切地認識到:真正的富有,在于精神的豐盈;永恒的清白,源于信仰的提純。方志敏用生命詮釋的“清貧觀”,叩問著每一名共產黨人——在物質豐裕的今天,如何以“潔白樸素”守住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答案,在那支鋼筆與那塊懷表的訴說中,也在歷史與未來的交響里。
來源: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