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漢一家串串店的“神操作”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消費者在這家店就餐后遭遇簽子數量被多算近一倍的情況,而商家面對質疑時的態度更是讓人氣憤不已。這一事件不僅讓消費者對該店的誠信產生了嚴重懷疑,也引發了人們對于整個餐飲行業監管的思考。
119根簽子的“魔幻”變身
據了解,消費者張女士(化名)與朋友在武漢江漢區某串串店用餐。結賬時,店員使用手機小程序掃描竹簽后,手動輸入簽子數量為222根,顯示應付268元。然而,張女士覺得數量不對勁,使用WPS辦公軟件的「智能計數」功能進行三次識別,結果分別為116、122、119根 ,系統還提示“堆疊竹簽可能影響準確率,建議人工復核”。隨后,現場4人(2名消費者、2名店員)耗時8分鐘交叉清點,最終確認簽數為葷簽57根(1.5元/簽)、素簽62根(0.8元/簽),總計119根 。
更令人驚訝的是,調取收銀系統日志發現,原始掃描數據其實是119根,而在22:17:03,店員王某僅用10秒就將簽數修改為222根。這一操作無疑坐實了商家暗箱操作、故意多算簽子數量的行為。
商家傲慢回應,行業潛規則浮出水面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門店工作人員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傲慢”。他們稱“都是小事情,大家相互理解一下,為啥非搞3倍賠償?”這種輕描淡寫的態度,恰恰暴露了串串店行業中可能存在的多算簽子的潛規則。從以往媒體的報道來看,這種現象并非個例。2016年成都商報記者實測發現,稱簽子與人工數簽存在誤差,消費者普遍“吃虧”。而武漢這家店采用的“小程序識別+人工輸入”混合模式,更是給了商家操作的空間。若軟件識別結果本就偏高,再加上人為修改,消費者根本無從查證。
監管滯后,消費者維權艱難
這一事件也凸顯了行業監管的滯后性。盡管2025年五一新規強化了預付消費和退貨政策,但針對餐飲行業的“隱性收費”仍缺乏有效監管。例如成都曾推廣“一串一簽”規范,但執行效果參差不齊。武漢這家店的數簽模式,本質上就是利用了監管盲區。
對于消費者來說,維權也面臨諸多困難。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商家若存在欺詐行為,消費者可主張三倍賠償,不足500元按500元賠付。但在實際操作中,消費者需要自證被多收費,而餐飲店內85%的監控往往“恰好”拍不清簽子,這讓消費者在維權時舉步維艱。
破解困局,需多方共同努力
這場“簽子門”折射出餐飲業的信任危機。當消費者連最基本的簽子數量都無法信任時,所謂“煙火氣”不過是海市蜃樓。要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共同發力:
- 技術升級:商家應采用更精準的數簽系統,如商龍推出的拍照識別技術,可在10秒內完成識別,并允許人工修正,同時全程錄像留存,確保數據可追溯。
- 監管加碼:市場監管部門應將數簽環節納入日常抽檢,對多次被投訴的商家進行公示。武漢漢陽區此前曾對串串店餐具衛生進行抽檢,類似機制可擴展到計價環節。
- 消費者覺醒:面對商家的“理解”話術,消費者應敢于說“不”。正如“海底撈小便門”事件中,消費者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個體的維權行動,正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關鍵 。
武漢串串店的這起事件,扎痛的不僅是消費者的錢包,更是餐飲業的誠信根基。希望商家能夠誠信經營,也期待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讓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讓餐飲行業的“煙火氣”更加純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