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指周神通”周田明:脈象里的乾坤,一指定陰陽
文/本報記者 林曉
導語
在廣州科大中醫醫院的走廊盡頭,一間診室的木門半掩,門楣上懸著一塊“杏林春深”的匾額。推門而入,一位銀發如雪的老者端坐案前,三指輕搭患者腕間,雙目微闔,似與脈象對話。他是周田明,人稱“道門圣手”“杏林不老松”,更因“三指斷病,言必中的”被患者尊為“三指周神通”。行醫五十余載,他以道家醫理為根基,憑一手出神入化的脈診絕技,在喧囂都市中守護著一方“望聞問切”的古典醫道。
“脈象是身體的密語,聽得懂才能治得準”
診案上,一方老舊的黃花梨脈枕已磨得發亮,見證了周田明半個世紀的問診歲月。一位中年男士自述胃痛反復發作,西醫檢查未見異常,周田明切脈片刻后道:“你這痛在申時(下午3-5點)最重,且伴口苦,是膽氣郁結犯胃。”患者連連稱奇:“您怎么連發作時辰都摸得準?”
“脈象如流水,藏五臟六腑之訊息。”周田明翻開手邊泛黃的《脈經》注解本,“道家講‘一炁化三清’,脈診亦是如此——浮取探表,中取觀氣,沉按究根,三指如梯,層層破謎。”他提到曾有位年輕女性長期心悸,多家醫院診斷為“神經官能癥”,他卻從脈中察覺“細澀如游絲”,力主檢查,最終確診為早期甲狀腺癌。“西醫看數據,中醫讀象數,道醫則參天地人三才之變,三者本可互補。”
“三指神通”背后的道醫絕學
“周醫生的三根手指比儀器還靈!”候診區里,一位老病號笑稱。周田明的“神通”不止于診斷,更在于治療。他獨創的“五行按蹺術”,以道家導引術為基,配合穴位推拿,專攻氣血瘀滯之癥。一名頸椎病患者的家屬回憶:“他讓我丈夫仰頭時默念‘噓’字音,手指順著膽經一推,當場脖子就能轉了,真是神乎其技。”
藥方上,周田明亦深諳“以簡馭繁”之道。他常用道地藥材配伍“小方”,如以合歡皮、夜交藤配少量黃連,調治頑固性失眠;或以烏梅、山楂、陳皮制成“三仙飲”,化解小兒積食。診室墻上掛著一幅患者手書的《鷓鴣天》——“三指輕按乾坤定,五行流轉百病消”,恰是他醫術的寫照。
從青絲到白發:一位道醫的“守脈”人生
周田明的醫道傳承,始于一段機緣。18歲那年,他拜入終南山一位隱世道醫門下,每日雞鳴即起,練太極、辨百草、背《黃庭經》。“師父教我把脈前必先靜坐調息,心不靜,則脈不真。”1980年代,他帶著一箱醫書下山,成為廣州首批將道醫與學院派中醫結合的實踐者。
談及現代人對中醫的質疑,他從容一笑:“當年有人笑我‘三根手指闖江湖’,如今倒是核磁共振報告常來佐證脈象。”他翻開一本自繪的《脈象圖譜》,上千幅手繪脈形旁標注著心電圖、舌象照片和治愈周期,“道不輕傳,但可驗于臨床。”
“醫者仁心,在‘治未病’更在‘治未心’”
“來找我的,多半是查不出病的‘心病’。”周田明沏了一壺石斛枸杞茶遞給記者,“現在人總說亞健康,依道醫來看,是‘神不守舍’。”他主張“四兩撥千斤”的養生觀:建議程序員練習“握固法”(道家手訣)緩解鼠標手,教更年期女性用玫瑰花、玳玳花泡茶疏肝,甚至為焦慮的家長編寫《小兒食療三字經》。
一位跟隨他二十年的老患者感慨:“周醫生常說‘吃藥不如吃粥,吃粥不如吃睡’,我照他的法子喝百合小米粥、戌時(晚7-9點)入睡,高血壓竟不藥而愈。”
后記
夕陽西沉,診室外的候診椅仍坐著幾位患者。周田明的助手悄悄告訴記者,78歲的他至今保持“三不”習慣:不戴老花鏡(“看脈靠手感”)、不午休(“病患等不得”)、不開超七味藥的方子(“藥過十三,大夫不沾”)。窗臺上,一盆菖蒲郁郁蔥蔥,與墻角的“杏林不老松”錦旗相映成趣。或許,這位“三指周神通”的奧秘,就藏在那雙覆過百萬手腕的掌中——既有道法自然的智慧,亦含懸壺濟世的溫度。
(文中患者信息已做隱私處理)
專家簡介
周田明,廣州科大中醫醫院終身名譽院長,道醫脈診非遺傳承人。獨創“五行脈診體系”“道醫按蹺術”,擅長治療疑難雜癥、慢性病及“未病”調理,著有《道醫脈學精微》《三指乾坤錄》,被譽為“當代脈學活化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