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在2025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大會開幕式上
中國通信學會正式發布了
2024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
我校李贊教授團隊完成的
“電磁頻譜感知捷變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
成果入選
該成果提出
主動尋找并利用通信資源的新思路
將電磁頻譜認知結果賦能于信息傳輸全過程
實現信息傳輸從“被動應變”
向“主動捷變”技術躍升
將復雜電磁環境下捷變通信系統的抗阻塞能力提升1個量級
研制了電磁頻譜感知捷變通信系統
可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無人測控等領域
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無線設備已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無線通信是連接各類無線設備的神經中樞,各類通信與信息系統已成為支撐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近年來,電磁頻譜資源日益緊張,用頻沖突導致干擾頻發。現有通信體制下,電磁認知與信息傳輸功能相互分立,通信系統難以適應復雜電磁環境,無法滿足國家重要信息可靠通聯的迫切需求。
李贊教授帶領團隊長期從事電磁頻譜監測、高安全高可靠通信相關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支持下,打破現有捷變通信體制無法應對強電磁干擾和阻塞的困境,突破了電磁穩健感知、非平穩捷變操控、增強可靠接收等關鍵技術,形成基于“認知—操控—聚焦”的電磁頻譜感知捷變傳輸技術完整閉環,成體系地解決了復雜電磁環境信息可靠通聯的領域難題。通過電磁認知與信息傳輸的深度耦合,顯著提升復雜電磁環境下有限通信資源的利用能力,實現了捷變通信從被動到主動、單維到多維、平穩到非平穩的技術躍升。
項目組研制了電磁頻譜感知捷變通信系統,與國內外同類系統相比,復雜電磁環境下干擾容限提升4-5dB、抗阻塞能力提升1個量級。技術成果應用于無人機測控系統、國家衛星通信系統等;參與保障了外交峰會、世界級體育賽事等國家重大活動;并服務于機場、高鐵等國家基礎設施;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未來還將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低空無人智能網絡等領域提供新的技術范式,為構建新一代智能通信系統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推動我國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創新發展,確保國家重要信息安全可靠傳輸。
來源 / 中國通信學會 西電電磁認知通信團隊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