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我在值班室剛剛閉眼,急診電話響了:一位55歲的男性,術后第四天突然出現意識模糊、腎功能衰竭。翻看病歷,這是一臺毫無必要的椎間盤手術,術前連保守治療都沒試過。那一刻,我腦子里只蹦出一個詞:浪費——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生命質量的浪費。
超過68%的人對“手術是否必要”這一問題存在嚴重誤區——這是2023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在一項全國性調查中公布的數據。而在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項回顧性研究中,超過30%的腰椎間盤突出手術患者在術后一年內生活質量下降,且原有癥狀并未明顯改善。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4種“做了反而更糟”的手術。這些手術,每年在全國各地的醫院里都在發生,有些甚至被當成“標配治療”??烧嫦嗍牵?strong>它們大多數其實不需要做。
我們不反對手術,但必須用對場景、用對人群。否則,一刀下去,可能不是開始,而是終點。
我們一個個講。
第一種:腰椎間盤突出手術
在門診,我每個月都能遇到十幾個“被建議手術”的腰椎病人。其中至少一半,其實根本不需要動刀。
腰突癥不是“突出來就得切”,而是“壓迫神經才考慮手術”。大部分患者只是影像學有“輕微突出”,但癥狀輕微,甚至沒有癥狀。這類人群,90%以上保守治療后可以明顯改善,甚至完全緩解。
一個真實的例子:一位46歲的女白領,MRI提示“L4-L5椎間盤向后突出”,她焦慮得整晚睡不著。某私立醫院建議立即手術。但我讓她堅持做核心肌群訓練,配合牽引、熱敷、改變坐姿。三個月后,她不但不疼了,還跑完了人生第一次10公里馬拉松。
痛點不是影像,而是功能受限。
第二種:“防癌性”甲狀腺手術
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癌?”于是跑去做手術。但真相是:95%以上的甲狀腺結節為良性,且很多癌癥本身就是“懶癌”。
2022年中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顯示,甲狀腺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且大多數為低危類型。對這些結節,追蹤觀察比手術切除更安全。
我曾接診一位30歲的男性,因“1.2cm低回聲結節”被建議手術切除左側甲狀腺葉。他的指標、超聲特征、家族史都不支持高危結節。我們選擇了嚴密隨訪,3年過去,結節沒長大,生活無憂。
手術不是“安心符”,更不是“保險牌”。
第三種:老年人非致命性骨折手術
老年人髖部摔傷,是骨科常見急診。但并非所有骨折都需要立即手術,尤其是骨質疏松嚴重、合并多病的高齡患者。
2021年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研究指出,對于80歲以上且合并多系統慢病的老人,髖部骨折手術后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8.7%。這組人群中,非手術保守治療反而生活質量更高,死亡率更低。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6歲的退休教師,因股骨頸骨折被送來急診。家屬要求“立刻手術”,但老人心衰、糖尿病控制極差。我們建議臥床靜養、營養支持、骨折外固定。半年后,她不僅恢復行走,還能用助行器散步一小時。
不是所有的“骨折”,都值得一刀切。
第四種:無癥狀膽結石切除手術
很多人體檢發現膽囊結石后第一反應是:是不是該切了?但超過70%的膽結石人群終身不會發作。而手術反而可能帶來腸道菌群失衡、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等問題。
根據《中華醫學雜志》2023年發布的指南,無癥狀膽結石不推薦手術,除非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盲目切除膽囊,會破壞身體的自然代謝節律。
我曾接診一個45歲的廚師,因“膽結石未發作”接受了切膽手術,術后長期腹瀉,嚴重影響工作。后悔莫及,但為時已晚。
膽囊不是“備用器官”,而是調控脂類消化的重要環節。
引用:根據《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22年第21期研究,術后3年內,35%的無癥狀膽結石切除者出現不同程度消化功能障礙。
為什么“沒必要的手術”這么常見?
根源不只是醫生推薦,更在于人們對“手術”的理解過于簡單。
一方面,我們太相信“技術萬能”;另一方面,我們太害怕“不做會拖成嚴重后果”。
但醫學不是“干凈利落”,而是“動態博弈”。很多疾病,不是“敵人”,而是“提醒”。而手術,是一場不可逆的介入。你能選擇的,不該是“立即解決問題”,而是“科學管理身體”。
很多人忽視了術后的生活質量問題。
手術并非“解決問題”,而是“制造新問題”。術后感染、功能障礙、生活依賴……這些代價,遠比你想象的沉重。
在我接診的眾多術后患者中,有不少人術前未被告知“術后可能更痛苦”的可能性。當身體被改變,很多功能是無法復原的。
我們該如何判斷“做不做手術”?
別只聽一家醫院的建議,三家意見+自己判斷,是我最推崇的策略。
要學會看“風險分層”:比如是否有癥狀?是否影響功能?是否有惡變風險?是否存在其他治療手段?
看術后的生活質量能否提高。
一個手術值不值得做,關鍵不在于“切沒切干凈”,而在于“你能不能更好地活下去”。
我始終相信,避免不必要的手術,是現代醫學最被低估的能力。它不僅是對身體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節律的敬畏。
如果你正面臨“要不要動刀”的選擇,愿你在讀完這篇文章后,多一分冷靜,多一分判斷。
別讓“無知的勇敢”,毀了身體的智慧。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章開頭已標注文獻來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尋求線下醫師幫助。) 參考文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數據2023,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22年第21期,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研究2022,北京積水潭醫院老年骨折研究2021,中華醫學雜志甲狀腺管理指南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