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人生若如初見》真是讓人看得又愛又恨。愛的是這部劇把百年前那群年輕人的熱血與迷茫拍得如此鮮活,恨的是每個角色都讓人揪心。他們明明那么努力,卻總被時代的洪流沖得七零八落。
特別是看到李現飾演的梁鄉在資料室翻著發霉的檔案,魏大勛飾演的楊凱之在異國他鄉喊著救國口號,理想與現實的撕扯撲面而來。
梁鄉、楊凱之、李人駿這東京三兄弟的設定太有意思了。梁鄉這個留著辮子的官二代,剛到日本時還端著架子四處塞錢,結果被現實啪啪打臉。
在軍校被日本教官羞辱,同學都看不起他這個東亞病夫的代表。那一剪刀剪掉辮子的戲絕了!辮子落地時他眼里的屈辱和不甘,比什么豪言壯語都更有沖擊力。
但可悲的是,剪得掉辮子,剪不掉骨子里的階級優越感。回國后他以為能大展拳腳,結果被扔到檔案室吃灰,好不容易當上教官,還得靠扇貝勒耳光立威。
這個角色最扎心的地方在于,他比誰都清楚大清要完,卻不得不為這個腐朽王朝陪葬。
楊凱之就像是青春熱血漫走出來的男主,眼睛里永遠燃著理想主義的火苗。刑場逃生、日本求學、組織革命,每個選擇都帶著飛蛾撲火般的浪漫。
但編劇很殘忍,讓這個最陽光的角色背負最沉重的秘密。他和梁鄉的兄弟情是全劇最動人的線,兩個立場對立的人,一個在體制內掙扎,一個在革命路上狂奔,最后注定要兵戎相見。
這種設定比直接拍戰場廝殺殘酷多了,它讓人看到時代如何把最珍貴的感情碾得粉碎。
至于李人駿,這個精致利己主義者反而真實得可怕。他沒有梁鄉的包袱,也沒有楊凱之的理想,就想在亂世混出人樣。
這種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少見,但編劇妙在讓他始終游走在灰色地帶。既不是傳統反派,也算不上正面角色,就像我們身邊那些"現實的聰明人"。
朱亞文演的吳天白爭議最大。這個革命者動不動就要以血醒民,對愛人謝菽紅也控制欲爆表,怎么看都不像傳統意義上的英雄。
但導演說得對,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本來就有很多這樣的激進分子。他們懷著救國理想,卻走極端到近乎偏執。
吳天白這個角色珍貴就珍貴在他的不完美,他讓我們看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也不是所有暴力都值得歌頌。
特別想說說他和謝菽紅的感情線。一邊高喊婦女解放,一邊把愛人當附屬品,這種矛盾太典型了。
現在看當然覺得荒謬,但在那個新舊交替的年代,多少進步青年都是這樣半吊子開明。編劇敢寫這種招罵的角色,反而讓劇有了難得的歷史真實感。
全劇最驚艷的,還得是春夏演的謝菽紅。這個從筆莊小姐淪落為流亡者的姑娘,沒有梁鄉的出身、楊凱之的理想、李人駿的圓滑,卻有著最頑強的生命力。
在日本睡馬棚、做苦工,被歧視被欺負,但就是打不倒。她代表的是那些歷史書上不會記載的普通人,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在時代夾縫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這個角色戲份最多不是沒道理的,她就像是亂世中的溫度計,測出了每個男性角色的成色。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選個保皇派當主角。但換個角度想,正是通過梁鄉這個體制內掙扎者的視角,我們才看清清廷腐爛到了什么程度。
他越是努力改革,越凸顯這個王朝無可救藥。當他滿懷期待回國卻被晾在檔案室時,當他不得不向皇親國戚下跪時,這些細節比直接拍戰爭場面更有說服力。
梁鄉的悲劇在于他太清醒。他知道大清要完,卻不得不為之賣命。他欣賞楊凱之,卻注定要與他為敵。這種撕裂感讓他成為全劇最復雜的角色,也讓觀眾對那個時代的困境有了更深體會——有時候,不是人不努力,而是時代不給出路。
導演說這是歷史傳奇劇而非正劇,這個定位很聰明。我們看歷史容易開上帝視角,覺得保皇派愚忠、革命者激進。但回到當時當地,誰知道哪條路能救中國?梁鄉選擇改良有錯嗎?楊凱之投身革命就絕對正確嗎?
劇中那些看似突兀的轉折,比如梁鄉突然黑化、吳天白極端行為 恰恰反映了歷史洪流中人的無力感。當整個國家都在懸崖邊搖搖欲墜時,誰能保證自己的每個選擇都理性正確?
看《人生若如初見》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用平視而非俯視的眼光看歷史。那些年輕人面對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困局,他們的掙扎、錯誤、甚至荒唐,都是時代打在個人身上的烙印。
追這部劇就像在玩歷史沉浸式體驗,沒有金手指,沒有主角光環,每個人都可能被時代的浪頭拍得粉碎。
當片尾曲響起,看著梁鄉在宮墻下的背影、楊凱之舉著火把的側臉、謝菽紅抱著孩子的微笑,突然就懂了片名為什么叫人生若如初見。
如果早知道結局,他們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這個問題,或許就是我們追劇的最大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