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美國空軍第412聯隊司令官道格拉斯·威克特準將的一番話,在國際輿論場激起不小波瀾。這位負責美軍先進武器測試的高級將領,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公開論壇上直言,如果美國與中國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加利福尼亞洲部分地區可能面臨“被夷為平地”的風險。這不是普通的軍事推演,而是美軍高層首次在公開場合承認中國戰略打擊能力對美國本土構成的實質性威脅。
中國導彈威懾能力的現實基礎
威克特準將的警告并非空穴來風。中國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可達14000公里,從中國大陸發射可覆蓋美國全境。這種導彈采用固體燃料推進和公路機動發射方式,能在復雜地形中快速隱蔽部署,美國現有反導系統難以全程追蹤攔截。更關鍵的是,東風-41可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彈頭可獨立調整軌道,配合誘餌彈和機動變軌技術,突防概率極高。
美國國防部評估,即使美國在阿拉斯加部署125枚陸基攔截彈,也難以應對東風-41的飽和攻擊。 除了核威懾,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發展同樣令美軍擔憂。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指出,中國已擁有世界領先的高超音速導彈武器庫,其滑翔飛行器能以超過5馬赫的速度在大氣層邊緣機動,現有“薩德”“愛國者”等反導系統根本無法有效攔截。這種武器不僅能突破防御,還能在數分鐘內打擊美國西海岸的關鍵目標,包括硅谷的科技設施和洛杉磯的港口。
美軍戰略焦慮的深層動因
威克特準將的言論背后,是美軍對中國軍事現代化速度的深切擔憂。根據他在內部會議的分析,到2027年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的現代戰機數量將形成12:1的壓倒性優勢,航母和兩棲攻擊艦數量是美軍的3倍,潛艇數量優勢超過6:1。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迫使美軍重新評估其傳統優勢領域。例如,中國去年同時試飛兩款六代機的舉動,讓美國空軍NGAD項目因造價過高而陷入停滯,凸顯了技術追趕的困境。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軍事能力的提升已從單純的裝備數量增長轉向體系化作戰能力建設。去年解放軍圍繞臺灣島舉行的大規模海空演習,出動艦艇數量是美軍“環太平洋”軍演的三倍,構建了縱深海上封鎖線。這種實戰化演練不僅展示了區域拒止能力,更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任何外部勢力介入臺海事務都將付出高昂代價。
地緣政治博弈的連鎖反應
威克特準將的表態迅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分析人士指出,這標志著中美戰略博弈已進入“相互威懾”的新階段。美國試圖通過強調中國威脅來凝聚盟友支持,但其盟友的反應卻顯露出微妙變化。例如,日本雖參與美國主導的“滑翔階段攔截器”項目,但更傾向于保持戰略模糊,避免過度刺激中國。歐洲國家則普遍擔憂,中美軍事對抗升級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對美國國內而言,這一言論加劇了政治分裂。加州作為美國科技和經濟重鎮,其州長紐森此前已多次公開反對聯邦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甚至簽署“防特朗普”法案,撥款5000萬美元用于對抗聯邦移民政策。若加州真的成為軍事沖突的潛在目標,可能進一步激化州與聯邦政府的矛盾,削弱美國對華戰略的一致性。
和平發展仍是唯一出路
面對這種劍拔弩張的局面,國際社會普遍呼吁保持克制。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強調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正如巴基斯坦總理在印巴沖突后深刻體會到的:“關鍵時刻只有中國才是最靠得住的朋友”。這種基于相互尊重的伙伴關系,與美國的軍事威懾形成鮮明對比。
事實上,中美經濟深度融合的現實也決定了沖突沒有贏家。加州作為對華貿易最密切的地區,2024年對華出口額超過500億美元,涉及半導體、農產品等關鍵領域。一旦爆發軍事沖突,首當其沖的將是這些經濟利益。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應演變為對抗,否則將是人類的災難。”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任何軍事冒險都可能引發不可控的連鎖反應。威克特準將的警告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對中美關系緊迫性的提醒。避免誤判、加強溝通、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才是維護地區穩定與全球繁榮的唯一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