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寧任城區古槐街道關帝廟社區,一群身著紅藍相間志愿者馬甲的身影成為街頭巷尾最溫暖的風景。他們或手持工具清理衛生死角,或走街串巷排查安全隱患,用點滴行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更以“責任網格化、平臺信息化、管理精細化”的基層治理模式,推動平安建設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為居民織密“安全網”、守護“幸福家”。
志愿力量融入網格 筑牢平安防線
清晨的關帝廟社區,志愿者們已化身“平安哨兵”。在第二張照片定格的場景中,兩位志愿者正分工協作:一人手持掃帚清掃路面落葉,另一人俯身用綠色垃圾夾夾起煙頭碎屑。看似尋常的環境衛生服務,實則暗含平安建設的“繡花功夫”——清掃過程中,志愿者同步排查消防通道堵塞、電線私拉亂接等隱患,并通過社區“微網格”信息平臺實時上報。
“我們每人負責3棟居民樓,每天巡查兩次,小到井蓋破損、大到違建問題,都要記錄反饋。”社區志愿者隊長李女士介紹。依托“網格化+志愿紅”機制,社區將48名志愿者劃分到8個微網格,與專職網格員聯動,形成“每日巡、即時報、限時改”的閉環管理,今年以來已累計發現并解決安全隱患37處,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風險止于萌芽”。
科技賦能智慧治理 平臺聯動提效能
在第一張照片的背景中,“夕陽如畫”紅色涼亭旁,醒目的“關愛志愿者協會”紅旗迎風招展。這一場景映射出社區平安建設的創新實踐:線上“智慧古槐”平臺與線下志愿服務無縫銜接。志愿者通過手機端隨時上傳巡查信息,平臺自動關聯“網格地圖”,生成隱患熱力圖;居民則可通過“隨手拍”功能反饋問題,形成“雙向互動”。
“上周有居民反映樓道雜物堆積,我們當天就聯動物業清理完畢。”社區書記王強指著平臺數據介紹。通過信息化手段,社區將平均處置時長從48小時壓縮至6小時,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真正讓科技為平安加碼。
精細服務傳遞溫情 守護“煙火里的平安”
從清掃落葉到宣傳反詐,從幫扶獨居老人到調解鄰里糾紛,關帝廟社區的志愿服務始終帶著“溫度”。照片中志愿者身后的“李記粥鋪”每日為保潔員提供免費早餐,老板笑稱:“他們守護社區安全,我們守護他們的胃。”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情,正是社區平安建設的底氣。
“我們不僅要做安全員,更要做貼心人。”志愿者劉先生邊整理“平安宣傳冊”邊說。社區將平安建設細化為“平安夜話”“愛心敲門”等20項特色服務,今年已開展防詐騙講座16場、特殊群體關愛行動23次。
在關帝廟社區,紅馬甲與網格線交織成守護平安的經緯,信息化平臺與暖心服務編織出共治共享的畫卷。這里沒有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卻在掃帚與簸箕的碰撞聲中、在網格員與志愿者的腳步里,書寫著“平安建設人人參與、平安成果家家共享”的生動注腳。正如社區廣場“夕陽如畫”亭柱上的楹聯所書——“網格織就平安錦,志愿催開幸福花”,這或許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最好詮釋。
(供稿:濟寧市任城區古槐街道關帝廟社區 鄒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