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來官宣“喜訊”了,聲稱印軍在邊境沖突中擊落了超過600架巴基斯坦無人機,似乎是想通過這個消息“一雪前恥”,但事后卻發現高興太早了,這是怎么回事?
根據《印度時報》對印軍一位高級軍官的采訪內容,印度軍方在最近的一輪邊境對峙中,成功攔截并擊落了超過600架巴基斯坦無人機。這位軍官還補充稱,其余無人機則被印軍防空系統成功驅離,未能造成重大損害。
從數據本身來看,這是一場空前的“無人機獵殺行動”,若印度說的是真的話,那就意味著印度軍方在短時間內應對了數量極其龐大的空中低空目標,并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問題是印度說的大概率是假話。
印軍宣稱的擊落的無人機殘骸
按照全球范圍內對無人機戰術的理解和俄烏沖突中的經驗來看,類似的規模通常只有在大規模飽和攻擊下才會出現,而這種攻擊模式對目標國家的防空體系而言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極限測試,即便是武器體系更成熟、作戰經驗更豐富的俄羅斯,在面對應對成群結隊的低成本自殺式無人機時,也不敢輕言“全數攔截”。
那么,印度軍方憑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再問直白一點,如果印度軍方的攔截能力如此強大,為什么此前從未表現出類似戰果?為何要在此次沖突之后才集中“爆料”這場“勝利”?
印度官方宣稱,此次成功防御行動得益于其“多層次防空系統”的有效運作。根據印度國防部早前公布的信息,該國的防空網主要由遠程攔截(如本土彈道導彈攔截系統)、中遠程攔截(如俄制S-400)、中近程攔截(如阿卡什系統),以及超近程攔截(如便攜式導彈)等幾個層級組成。
S-400
表面上看,這套體系覆蓋廣、層次清晰,似乎足以應對任何空中威脅,其實深扒一下就可以看出,其實全是漏洞。
這些系統最大的問題在于是“萬國造”,缺乏統一指揮鏈和數據共享機制,這種“拼盤式防空體系”根本無法應對高密度、低空、低速的小型無人機飽和攻擊,而且就拿印軍當前裝備的阿卡什系統來說,其研制時間超過四十年,部分技術還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水平,你說能正常應對現代技術拉滿的無人機嗎?
但其實最讓印度頭疼的是,其實他們攔得越多反而虧得越多。巴基斯坦此次大量使用的是體型小、速度慢、成本低的自殺式無人機,這些無人機的主要目的是壓迫敵方防御體系,消耗其攔截能力和彈藥儲備,而非精準打擊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軍方一旦采取“逐個攔截”的方式來應對,勢必會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
要知道,防空導彈從幾十萬美元到數百萬美元不等,而每架無人機可能僅幾千美元,這種用“大炮打蚊子”的極不對稱的消耗模式,不僅極大考驗防空力量的持續作戰能力,也極有可能快速耗盡庫存,也正是這種極度不對等的消耗,使得印軍即便技術上實現部分攔截,戰略上也注定陷入了成本劣勢。
所以說,倘若印度方面真的擊落了600架無人機,也就意味著也消耗了近乎等量的攔截彈,那么換算下來,僅僅一次邊境沖突,就可能消耗掉了該國部分前線部隊半年以上的導彈庫存,這對一個希望在南亞維持戰略主動的國家而言,這種代價無異于一場戰略透支。
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就在聲稱戰果公布不久后,印度國防采購委員會緊急批準了一筆巨額采購預算,用于采購新的防空導彈、火箭彈和無人機,所以種種跡象都表明,就算此次印軍是真的贏了,那也是以高強度資源消耗為代價的。
莫迪現在最該考慮的不是如何去宣傳勝利,而是想想怎么才能丟掉“萬國造”的帽子,從根本上改變印度裝備體系混亂的問題,不然說什么都是白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