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快70歲的她依然健在。面對癌癥的折磨,她的身體卻依舊充滿活力,比很多健康人還要顯得精神。這讓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么有人得了一種癌癥就去世了,而她卻能在多種癌癥的困擾下依然活得這么好呢?
誤解與真相
其實,人們對張海迪的身體情況存在著誤解。她患上的基底細胞上皮瘤雖然是一種較為恐怖的疾病,但和癌癥相比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隨著社會發展,現在的人們往往容易“聽癌色變”,認為只要是和癌癥沾邊的疾病就是不可治愈的。但實際上,張海迪患上的這種病更像是一種腫瘤,而非皮膚癌。在接受了大量的治療之后,她的身體情況已經明顯有了好轉。這就是她身體如今仍舊健康和充滿活力的根本原因。
苦難與自強
盡管張海迪的疾病不是無法治愈的癌癥,但多年來,她被病痛折磨卻是不爭的事實。真正讓她扛過了苦難、改變命運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1955年秋天,張海迪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聰慧活潑的她是父母的掌中寶,家里經常回蕩著她的歡聲笑語。可是,五歲那年,年幼的她突然摔倒在地上,起初老師還以為這只是個小意外,直到發現她胸部以下竟然沒有了知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過檢查,她被確診患上了脊髓血管瘤,成為了高位截癱患者,身體三分之二的部分從此徹底失去了知覺。那時候她才五歲,還沒來得及體會世界的美好,就要面臨如此殘酷的現實。
從此之后,她便經常出入醫院,盡管經歷了三次大手術,卻仍舊沒辦法改變坐在輪椅上的命運。因為身體的殘缺,許多學校不愿意接收她,無奈之下,她只能憑借著對知識的渴望,在家中完成了小學和中學的課程,還掌握了多門外語。命運最開始降臨的時候,她也曾哭過、質問過、委屈過,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三十六歲那年,她再次被診斷出基底細胞上皮瘤,這對她的身體狀況來說幾乎是雪上加霜。但她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早早明白了改變人生的鑰匙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小時候,父母工作的時候,她憑借著對醫學的興趣,自學了醫術,治療了不少鄉親們,獲得了大家的稱贊和喜愛。她還當起了老師,為山村的孩子們授課,教導他們知識,帶著他們唱歌,讓他們學會樂觀面對人生,就像她自己一樣。
精神與價值
在面對人生的一次次打擊時,張海迪始終能拋棄苦難,在痛苦中笑對人生,不斷突破自己。隨著她的事跡被報道,更多的人認識了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雖然她的人生被禁錮在了輪椅上,但她的精神是自由的。在文學事業上,她憑借優秀的外語能力翻譯了不少著作,還創作了不少作品,細膩的文字打動了很多人。受到關注之后,張海迪成為了大家心目中身殘志堅的代表,她的故事激勵了很多人。
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和她相似的殘障人士獲得了更多的關愛。正是因為她感受過生活的不便,所以才能更好地體會到生活中的辛酸,明白這一群體生活的困難。她的身體雖然存在遺憾,但她的生命是圓滿的,正如她所說“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貢獻”,張海迪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