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無疑是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他用簡潔而優美的公式 F=GMm/r2,精準地描述了萬物之間的引力關系。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質心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這一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天體的運動規律,指導人類實現了 “上天入地” 的壯舉,各類衛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并奔赴太空,背后都離不開萬有引力定律的支撐。
然而,牛頓的理論雖然偉大,卻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引力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其根源到底是什么?牛頓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解答。
廣義相對論表明,引力并非傳統意義上物體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力,而是時空彎曲的外在表現。在愛因斯坦的理論體系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使其發生彎曲。
形象地說,大質量天體就如同在平坦的時空 “床墊” 上放置了一個沉重的鉛球,鉛球會使床墊凹陷,形成一個 “時空陷阱”。當其他物體經過這個 “陷阱” 時,就會沿著彎曲的時空路徑運動,從宏觀上看,就好像受到了一種吸引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引力。
例如,太陽作為一個大質量天體,對周圍時空產生了顯著的彎曲效應。
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光線在經過太陽附近時會發生彎曲。按照傳統的牛頓力學觀點,光線應該沿直線傳播,但在廣義相對論的框架下,這是光線沿著被太陽彎曲的時空結構在做 “測地線運動”。這一現象的觀測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中時空彎曲的預言,也從側面說明了引力實際上是時空彎曲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上對 “時空彎曲” 的一些描述往往不夠嚴謹。
很多示意圖為了便于大眾理解,采用類似 “彈簧床” 的模式來詮釋,但真正的時空彎曲要復雜得多。它涉及到四維時空的復雜幾何結構變化,遠超我們日常直觀的三維空間想象。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初,這一顛覆性的理論并未被廣泛接受。
畢竟,它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對引力的傳統認知,與經典的牛頓絕對時空觀大相徑庭。
然而,在隨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廣義相對論經受住了無數次的考驗,并成功做出了許多準確的預測。其中,黑洞、引力波、引力透鏡以及引力引起的時間膨脹效應等,都是廣義相對論的重要預言,且都在后續的科學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以時間膨脹效應為例,狹義相對論表明速度會影響時間的快慢,速度越快,時間流逝越慢。而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指出,引力同樣會對時間產生影響,引力越大,時間流逝速度就越慢。
我們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導航系統,就是充分考慮了速度和引力對時間的影響才得以精確運行。衛星在太空中高速運行,同時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根據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公式計算,衛星上的時間與地球上的時間存在差異。
考慮到引力造成的時間膨脹,衛星上一天的時間要比地球快 45 微秒;考慮到速度造成的時間膨脹,衛星上一天要比地球時間慢 7 微秒。綜合計算,衛星上的一天時間比地球一天時間快 38 微秒。別小看這看似微不足道的 38 微秒,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對定位系統產生明顯影響。
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對衛星時鐘進行調整,導航系統將會出現巨大偏差,甚至把我們導到錯誤的地方。
愛因斯坦并非完全否定引力的存在,而是重新詮釋了引力的本質。
在廣義相對論的視角下,傳統意義上那種超距作用的引力并不存在,它實際上是時空彎曲導致物體運動軌跡改變的一種表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