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視頻天象
作者:Keith Cooper
翻譯:daikin
校對:鐘藝
排版:邱和琴
后臺:朱宸宇
https://www.space.com/science/a-spaceship-moving-near-the-speed-of-light-would-appear-rotated-special-relativity-experiment-proves
這一理論最早可追溯至約70年前。
An illustration of a spaceship flying extremely fast in a colorful display.
(Image credit: Fug4s/Getty Images)
概念圖:一艘宇宙飛船在斑斕光帶中以接近光速飛行。
(圖源:Fug4s/Getty Images)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揭示了一個奇特現象:當物體接近光速運動時,觀測者會看到其發(fā)生視覺翻轉。
狹義相對論主要闡釋了近光速運動物體的特殊效應,其中最顯著的有兩方面:第一是時間膨脹效應——相對于低速參照系,近光速物體的時間流速明顯變緩。這一現象不僅解釋了著名的雙生子悖論,更在GPS衛(wèi)星定位等實際技術中得到應用驗證。
(譯者注:在物理學中,雙生子悖論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思想實驗,涉及一對雙胞胎,其中一個進行高速太空旅行,返回地球后發(fā)現留在地球上的那個雙胞胎變老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困惑,因為每個雙胞胎都看到對方在移動,所以,由于錯誤套用時間膨脹和相對性原理,每個雙胞胎都應該錯誤地認為對方變老得更慢。)
第二項關鍵效應是長度收縮。"設想一枚以90%光速掠過的火箭",維也納理工大學物理學家彼得·沙茨施耐德解釋道,"在我們看來,其長度會縮短至原長的43%。"
這種收縮并非實體變化,而是觀測效應。飛船內的宇航員仍會測得船體保持原有尺寸,這正是"相對性"原理的直觀體現。
1959年,物理學家特雷爾與彭羅斯提出推論:近光速運動的物體將呈現旋轉視覺效果,這一預言被稱為特雷爾-彭羅斯效應。
"拍攝高速運動的飛船時,"沙茨施耐德補充道,"必須考慮不同部位光線到達鏡頭的時間差。"
以博格立方體為例,沙茨施耐德教授這樣解釋:假設一艘立方體飛船以近光速斜向掠過觀測者,此時存在一個關鍵前提——立方體近端角落反射的光線傳播距離,遠短于遠端角落的反射光線。若兩個光子同時從對角位置發(fā)出,由于路徑差異,它們到達鏡頭的時間會產生微小偏移。這意味著在靜態(tài)圖像中,要確保光子同步抵達鏡頭,遠角光子必須比近角更早發(fā)出,這種時空錯位最終導致立方體在視覺上產生旋轉效果。
雖然上述理論推導看似合理,但實際觀測面臨根本性挑戰(zhàn):立方體并非靜止——它以近光速疾馳,時空坐標瞬息萬變。在假設的靜態(tài)快照中,雖然遠角光子確實更早發(fā)出,但這些光子實際源自立方體完全不同的空間位點。由于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其位移差異被急劇放大。
沙茨施耐德用動態(tài)視角解釋這種時空錯位:"當兩處光子最終抵達鏡頭時,原本的幾何對應關系已徹底改變——遠端角落的影像會覆蓋近端位置,反之亦然,這就像有人把立方體擰轉了一個角度。"
雖然該效應長期未被直接觀測,受制于將宏觀物體加速至近光速所需的天文級能量,但維也納理工大學聯合團隊研發(fā)出創(chuàng)新模擬方案:通過時空參數重構,成功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復現相對論性物體的視覺旋轉效應。
這組影像揭示了近光速運動物體的視覺反轉現象。圖a)為長方體的基準校準圖像;圖b)呈現以99.9%光速運動的長度收縮球體產生的多重影像旋轉;圖c)展示立方體在高速狀態(tài)下的空間旋轉效果。(圖源:Hornoff等人(2025))
維也納理工大學學生多米尼克·霍諾夫與維多利亞·赫爾姆設計了一項創(chuàng)新實驗:他們通過參數重構構建出光速僅為6.56英尺(2米/秒)的虛擬場景。這種光速降維處理使得整個相對論效應過程被充分延緩,從而能夠被高速攝影系統精確捕捉。
霍諾夫與赫爾姆在聯合聲明中闡釋:"我們在實驗室內移動立方體與球體,通過高速攝像機記錄這些物體不同位置在不同時刻反射的激光閃光。只要精確控制時間參數,就能創(chuàng)造出等效于光速僅2米/秒的觀測條件。"
為模擬實現長度收縮效應,立方體與球體均進行形變處理——以長寬比0.6的長方體模擬80%光速運動的"立方體";對應99.9%光速運動的球體則被壓扁成圓盤狀。
實驗裝置解析:圖b)模擬長度收縮后球體的圓盤;圖c) 1×1×0.6米規(guī)格的長方體,模擬長度收縮后的立方體。(圖片來源:Hornoff等人(2025))
霍諾夫與赫爾姆分別使用激光器的極短脈沖照射立方體與球體,同時以萬億分之一秒(即皮秒)的超短曝光時間記錄反射光圖像。隨后合成的圖像僅保留那些在假設光速為每秒兩米(而非實際上的每秒299,792,458米)時本應發(fā)光的時間點被激光照亮的物體影像。
沙茨施耐德解讀到:"我們將靜態(tài)幀序列合成為超高速物體的動態(tài)視頻,結果完全符合預期——立方體呈現螺旋扭曲形態(tài),球體雖保持圓形但北極點發(fā)生顯著位移。"
特雷爾-彭羅斯效應再次印證:當自然法則被推向極端條件時,會展現出與日常經驗截然不同的顛倒錯亂現象。
該研究成果已于5月5日發(fā)表于《通訊-物理學》期刊
責任編輯:DAIKIN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蓋亞重構了銀河系俯視圖
藝術圖來源:ESA, Gaia, DPAC, Stefan Payne-Wardenaar
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