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2025年5月18日,北京鼓樓西劇場內經久不息的掌聲,為抓馬少年劇場第十七部原創作品《我是誰?》畫下完美注腳。這部由8-13歲青少年集體創作的實驗戲劇,聚焦數字時代青少年精神困境,以鋒利的現實洞察刺破校園生活的表面寧靜,在平行時空的鏡像敘事中,將Z世代的身份焦慮化作舞臺上的血色詩篇。
《我是誰》講述了一堂戲劇課上,女孩吳盈姍因未能按劇本表演而遭受老師批評和同學欺凌,最終將墨水潑向同學的故事。該劇以戲劇課堂為敘事原點,通過”父母查看手機記錄””朋友圈擺拍大賽””班級群謠言風暴”等多個生活切片,構建起社交媒體時代的身份迷宮。創新采用的”意識雙幕”技術,放大了青少年現實世界的混亂與內心世界的掙扎——”其實我也不想跟著嘲笑她,但怕被一起排擠。””我媽媽總拿我和別人比,我只能假裝開心。”這些臺詞并非虛構,實為創作工作坊中孩子們的真實獨白。
演出結束后,現場掌聲經久不息。不少家長表示,劇中展現的”朋友圈表演”和”網絡暴力”場景令人心驚:”原來孩子關上門后,手機里藏著這么多我們不知道的戰爭。”一位老師感慨:”這部劇撕開了'乖孩子'的偽裝,讓我們看到教育中缺失的一課。”而青少年觀眾席爆發的自發討論,則形成極具時代特征的群體畫像:”吳盈姍就像另一個我””我們每天都在回答'我是誰',但答案總被手機里各種各樣的社交軟件修改……”
這種跨代際的熱烈討論與認知碰撞,印證了導演陳媛的創作理念:”戲劇要做的不僅是搭建橋梁,更應制造一場必要的認知地震。”這部由導演帶領孩子們集體創編的舞臺劇,讓更多的成年人看到,孩子們的‘叛逆’背后,是無處訴說的壓力。陳媛在采訪中表示:”孩子們不需要被教育‘該怎么做’,他們需要的是被看見以及被認真傾聽。”
”我是誰?”既是數字移民與數字原住民的共同詰問,更是對整個成長環境的凌厲質詢。抓馬少年劇場用這部充滿痛感的青春啟示錄證明:當教育還在用標準答案規訓靈魂,戲劇早已在問題現場澆筑出思考的圣殿。在這個屏幕使用時間即將超越睡眠時長的時代,《我是誰?》不僅是一聲吶喊,更是一把遞給每個被困在數字軀殼里的現代人的,沾著體溫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