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端午節,粽子的香味總會提前飄滿街頭巷尾。
糯米粽、咸蛋黃粽、蜜棗豆沙粽……花樣繁多,誘惑十足。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吃還是不吃,成了節日面前的一道難題。
有些人直接把粽子列入“黑名單”,一口不沾,生怕血糖飆升;也有些人嘴饞忍不住,一吃就是好幾個,結果血糖大起大落,身體跟著受罪。
到底粽子能不能吃?
粽子不是毒藥,吃得對才能不怕升糖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代謝紊亂”為主的問題,核心在于胰島功能失衡,無法有效地處理進入體內的糖分。而粽子本身的原料——糯米,屬于高升糖指數的主食,吃下去后血糖容易快速升高。
如果再加上蜜棗、紅豆、咸蛋黃、臘肉等配料,就更容易讓糖分和脂肪疊加,對血糖調控能力較弱的人來說,就是個不小的負擔。
但問題并不出在粽子這一個食物本身,而是吃的時間、量、種類和搭配方式。
中醫講究“辨體食養”,粽子雖然屬溫、味甘,但若合理搭配、適量攝取,就不至于傷脾生痰,也不至于大幅波動氣血。
更何況,節日飲食不僅是營養攝入,更是情緒調和,完全禁止反而容易造成心理負擔,影響整體健康。
糖尿病人可以吃粽子,但需要看清這些“暗藏”的細節
粽子是由糯米為主的食物,粘滯難消,不利脾胃?!侗静菥V目》中記載糯米“補中益氣”,但“多食令人脹滿”。這句話說明了糯米雖補,但難消化。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糯米進入體內后分解快、轉糖快,如果沒有足夠的胰島素參與調節,很容易讓血糖突然升高。
尤其是早晨空腹、飯后馬上吃粽子,或一頓吃多個粽子,不僅會刺激血糖升高,還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中醫講“脾主運化”,粘膩之物若攝入過多,會使脾胃失運,濕氣內生,進一步加重胰島負擔,使氣機不暢、代謝不清,形成惡性循環。
但若能控制總量,每次只吃小半個粽子,同時搭配蔬菜、蛋白類、粗糧等食物,減緩糖分吸收速度,血糖波動就會減小許多。
同時,可以優先選擇低糖、低脂、粗糧類粽子,如紫米、燕麥、藜麥等,或者自制清淡粽子,減少加工調味品的使用,更利于血糖控制。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調養離不開“清養脾胃,調和氣血”
糖尿病在中醫中多屬“消渴”范疇,病因與脾胃虛弱、肺燥熱盛、腎陰不足有關。粽子若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運化負擔,使痰濕內生,加重病情。
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控制粽子的攝入量,更應在節日里注意脾胃調養。可以飯前飲一杯溫熱山藥粥或薏米水,幫助健脾利濕,減少粽子帶來的脾胃停滯。
同時飯后適度散步,幫助氣機運行,有助于血糖平穩過渡。中醫講“動為陽,靜為陰”,節假日多動少坐,就是對身體最好的支持。
有條件的人群,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調脾和胃,增強中焦運化能力,使節日期間飲食變化對身體的影響降到最小。
吃粽子在于“吃得有沒有章法”
節日氣氛濃厚,不可否認,吃粽子已是一種情感和文化的寄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完全隔絕食物往往反而讓飲食失衡。中醫一直主張“飲食有節”,講的是平衡,不是極端。懂得怎么吃、何時吃、吃多少,遠比一味忌口更重要。
粽子雖為高碳水主食,但若配以大量綠葉蔬菜、低脂蛋白、少糖飲品,整體血糖負擔就能有效降低。吃粽子時應細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這樣不僅減緩糖分吸收,也利于脾胃消化。進
食節奏決定血糖波動程度,吃得越快,波動越大。
從心理調適來說,糖尿病患者更應避免因飲食限制產生焦慮。節日里若能感受到正常生活的參與感,反而有利于情緒穩定,而情緒本身又會影響血糖,這是一個雙向關系。
節日吃得對,血糖也能穩,心情也舒暢
糖尿病不等于拒絕生活樂趣。飲食上做到因人制宜、因食制宜,就是最好的控制方法。粽子并非禁忌,只要掌握合理的食用節奏與搭配方式,完全可以在享受傳統節日的同時,照顧好身體的需要。
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若能避開三點:不空腹吃、不吃太多、不選高糖高脂粽子,就能在節日中安心過節,穩定血糖。
與此同時,保持良好的作息、適量活動、心態平和,都是節日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身體和節日都不能辜負,關鍵在于會不會照顧好自己
節日該有的熱鬧不能少,身體該守的規矩也不能破。
中醫講“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吃粽子也一樣,有法可依、有度可守。只要掌握飲食的節律,順應身體的氣機,糖尿病患者一樣能在端午時節過得舒心又安心。
在傳統節日中找到自己的飲食平衡,不為病所困,也不被節所擾。只要理解身體、尊重節律,健康與節日的幸福感,都可以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