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順風車車主曬出的訂單引發熱議:行駛316公里搭載兩名乘客,實際收入僅88元,相當于每公里收入不足0.3元。
這一極端案例背后,是順風車行業持續數月的單價下滑浪潮。從一線城市到跨省長途,司機們發現,油費、高速費尚未扣除,收入已逼近成本紅線。據多地車主反饋,順風車平臺定價持續走低。深圳至武漢的拼車單降至272元(約0.27元/公里),廣州至郴州68.9元訂單折合每公里僅0.17元。
即使是1000公里以上的跨省行程,平臺定價也常低于300元。一位從業三年的司機算了一筆賬:若按當前油價計算,普通燃油車每公里成本約0.45元,電動車約0.15元,但司機實際到手收入常低于成本價。
例如某平臺跨城訂單定價公式中,里程單價系數已從2022年的0.6元/公里降至0.3元/公里。與此同時,廣東等地“順風車收費不得高于出租車50%”的規定,進一步壓縮價格空間。
供需失衡則加劇了行業矛盾。職業司機因收入縮水加速退出,真實順路車主接單意愿低迷。某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車主注冊量同比增長40%,但日均完單量僅增長12%。
當平臺將90%順路匹配度的訂單推送給司機時,實際接駕距離可能超過30公里,進一步稀釋利潤。而在低價壓力下,部分司機選擇“超載接單”或“轉包訂單”求生。有乘客反映實際支付150元的訂單,司機收入僅70元,中間差價被轉包黃牛抽走。
更可怕的是“拼單黑產”:某些車隊通過技術手段批量搶單,再將乘客轉賣給其他司機賺取差價。這些違規操作不僅損害司乘權益,也讓平臺安全監管形同虛設。順風車本應是分攤出行成本的共享模式,如今卻陷入“乘客嫌貴、司機喊虧”的怪圈。
若平臺持續將低價作為唯一競爭手段,可能導致真正順路的車主徹底消失,越來越多人選擇“空車返程”:“接單反而要倒貼錢,不如省心”,最終損害的是整個生態。
當316公里的行程收入不足百元時,讓人不僅疑惑,順風車的價格底線究竟在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