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后,又一“科班國資”登臺。
4月21日,陜文投官宣將在秦漢新城投資2.6億元新建西部國際短視頻拍攝基地,包含20棟建筑、184個場景,總占地約150畝,可覆蓋古裝、現代、年代劇及特殊拍攝場景,并配套AI數字影棚及古今街景。
作為省級文化旗艦的重磅出手,一經亮相即創下“數量最多的拍攝場景”“配套最全的產業鏈條”等多項省內紀錄。
01
首次造園:文投欲意國民同進
短劇火熱氛圍下,觀察陜西廣電、陜文投等“科班國資”集體現身是本篇寫作初衷。
事實上,盡管有著“短劇好萊塢”的預期,但筆者還是被“西安周邊不下10家短劇基地、合計28.79億元的總投資”震驚到了。僅未央視頻文化產業園、秦漢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兩家國資項目,就因大量的商業、文旅資源配套,合計投資達26.9億元,占西安市場8成以上。
此外,西安市場還流行著另一種模式,如十里灃河、造夢工廠、九垚影視等,規劃內容都單一指向短劇賽道,以追求項目的短劇工業化屬性,只少量涉及一些文旅、文創產品。因而,投資力度也與上述“文旅派”有顯著差距,最貴項目僅剛剛過億,形成“補位效應”。
但對比來看,我們還是更在意陜文投項目的成色及預期,畢竟這是該集團2024年6月換帥以來對外公布的第一個大型投資項目,且刷新了本土行業投資單一之最。具體亮點解析如下:
1:唯一自審核平臺。
184個拍攝場景、2萬㎡“內容審核+后期制作+產業配套”布局,意味著陜文投項目將成為西安拍攝場景最多、產業鏈最全、且唯一擁有自審核平臺的專業化短劇基地;同時也是全市唯二可實現“產業閉環”或“一站式服務”的短劇基地。
此外,陜文投未來還將進一步打造AI審查、投流發行、劇本大模型以及短劇出海四大平臺,這亦與當前精品化、規范化的主線高度契合。
2:扮演“大象”造鏈。
從政府端培育短劇產業成效來看,杭州臨平區打了個好樣,比如2022年牽頭的國內首個短劇基地“杭州臨影廠”就已投入使用,之后提出“寫、拍、播、評、投五位一體”的全產業鏈布局等。
對于短劇之都的西安來說,也亟需陜文投這樣的國資出手,布局“大象”項目帶頭造鏈,在省委宣傳部清晰的全局謀劃之下,直指陜西短劇行業的國民同進。
02
三大工具:拍攝、基地與投資驅動
西安短劇產業行至今日,我們亦感受到了國資下場與草莽英雄在打法上的顯著不同。
這里,簡單介紹下國資短劇布局的幾大特征。
1:科班國資偏好直接下場制作;
對于電視臺與科班國資而言,短劇拍攝本就屬于老本行之一。因此,從2023年以來,西影集團、曲江影視、秦漢影視等一眾國資影視公司,陸續都拿出了不少爆款優質作品,如曲江影視制作的《迷情莊園》,就曾獲得過優酷視頻當季度年代劇景氣指數冠軍,抖音、微博雙平臺話題播放量分別超4.4億與1.1億次。
此外,陜西電視臺還做出了全新探索,不僅播出國內首檔短劇綜藝資訊節目《絲路微短劇》,還調動中廣聯合會、西交大等社會資源,構建了用以短劇作品傳播評價體系的“繁星指數”。
2:開發區及行政區密切布設實體基地;
作為區域經濟的推動者,短劇基地正在成為熱門,在我們看來此舉首要是致力將短劇流量轉化為文旅增量。以橫店華夏文化園為例,在其2024年轉向“短劇+文旅”的運營模式之后,短劇“探班游”產品現已接待游客超2萬余人次。
同時,各地方還將借短劇基地之手,進一步打通全產業鏈生態。畢竟,就目前西安市場而言,在上游劇本版權與下游分發平臺的資源還有很大不足,這也會催動開發區與省內國資多以基地為切入口,致力于“打通從劇本到承制、分發的全產業覆蓋”,從而全面提高資源整合調動能力。
3:金融工具為核心的投資驅動;
回到此前報道的繁星微短劇基金:陜西廣電不僅拉來“行業老手”峰映文化1200萬元投資,同時還創設了SPV的基金模式,通過為制作公司對接短劇“投資包”,淡化短劇盲池風險,在追求“母基金不虧錢”的同時,從行業視角出發,更好地理解、幫助文化類民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梳理過后,新的疑問隨之產生:“從商業角度出發,陜西國資密集出手背后,大概收效如何呢?”
在我們看來,短劇產業整體仍處于上升周期,且西安已確立了頭部效應,確實是一個易上手的風口。有數據顯示,各大平臺幾乎每天都會上線“西安承制”的短劇作品,且真實的場景是“西安承制”已經達到了平均72小時/部的拍攝速度,本土競爭力沒有懸念。
從同行真實的收益出發,我們掌握的數據是:一年前造夢工廠包天為12小時2000元,且服化道全免、外出減半,也就是說,一部拍攝3-4天的百集短劇,“服化道+場地”總成本在6-8K左右。但今年來看,同樣的百集短劇平均場地費已達8K以上,這還不算4400元的服化道租金,就這都還要大排長龍,有甚者“排單已經到了今年年底”。
故此,國資進場還可能帶來一個特殊效應,即依托自有場地會進一步降低劇組成本,以“耐心國資”現身的定價引導,會進一步激發市場潛力,形成長尾效應。
03
監管趨嚴:精品化與規范化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短劇行業。
自2022年開始,廣電總局就陸續出臺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國產網絡劇片發行許可服務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大對短劇行業的監管與引導力度。
在監管措施方面,構建了短劇科學化管理的三級審核機制,并全面落實網劇《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上線管理制度,從源頭把控短劇內容質量;另一方面,為凈化行業生態,也要求內容上杜絕“50歲保姆愛上20歲霸總”“銀發霸總家族內斗”等極端低俗劇情,加強規范化管理。
與監管相隨,鼓勵政策也漸次出臺。除了加強推優扶持、加強創作支持、加強宣傳推介等舉措外,廣電總局還將進一步推動微短劇高質量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在今年3月,提出“短劇創作要爽而有度”的建議,要求具體內容不得一味追求觀眾爽感而恣意編織或過度娛樂化、不得套用低俗、狗血設定等。
在監管深化、平臺治理以及行業自身發展動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短劇市場正逐步告別過去“野蠻生長”的階段,邁向精品化、規范化,一場涉及短劇內容與商業模式的系統性升級已然拉開帷幕。
如此看來,國資進場的重要性更鮮明,就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良好互動即將成型。
當然,站在一線運營方向,精品化戰略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首先,精品化意味著更高的投資預期,這無疑會帶動拍攝成本的進一步攀升。若以 2023年與2025年為對比,全國短劇行業中腰部、頭部演員的薪資漲幅驚人,分別超過4倍以及5至10倍;單天場地租賃加上服裝、化妝、道具等費用,漲幅也達到2.05至3.43倍左右。
其次,精品化對短劇劇本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短劇創作不能再盲目跟風,哪個題材火就一窩蜂地去拍攝,而是需要大量優質原創劇本作為支撐。但優秀的劇本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必將顯著拉長短劇承制方的創作周期,壓縮公司快速運轉的空間。
最后,精品化對資源的要求會更多,例如民營制作公司難以輕易協同當地文旅、體育、會展、非遺以及鄉村振興等各類資源,尤其是想進入一些“紀實類”題材時,需要更為精確的指導。
行文至此,我們想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挑戰,蹚出新路就是重大機遇。因此我們提出的預期是:短劇領域的國民同進已經在西安上演,西安承制的精品化已然上路,或有一日,“陜歷博奇妙夜”等既爽又爆的新題材,會讓我們耳目一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