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現在的主力戰機還是俄羅斯的老款戰機,服役時間比較長,性能比較落后了,需要換裝新的戰機,但是受到最近的國際形勢和自身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越南在戰機換裝問題上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印巴沖突讓越南看到了現代空戰的殘酷與復雜,也讓越南清楚地認識到自家俄制老款戰機在面對新型戰機時的劣勢。其主力的蘇-30戰機,與印度在沖突中表現不佳的蘇-30MKI相比都存在差距,更別提與周邊其他國家不斷更新換代的先進戰機抗衡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越南不得不考慮換裝新戰機。俄羅斯軍工復合體雖提供了蘇-35S的升級方案,但克里米亞危機后的技術斷供風險以及俄制裝備在烏克蘭戰場暴露出的航電系統漏洞和導彈抗干擾短板,讓越南決策層有所顧慮,而且8500萬美元/架的報價也顯得性價比不高。
轉向西方陣營同樣困難重重。美國的F-16V Block70/72雖然具備越南渴望的AESA雷達和先進數據鏈,可單機1.2億美元的報價超出越南年度國防預算的30%,更關鍵的是美方提出的基地核查條款,可能會觸及越南敏感的主權紅線。而歐洲“臺風”戰機在克什米爾空戰中的平庸表現,加上1.4億美元的單機成本,也讓越南對歐洲裝備失去了興趣。
中國的殲-10CE本是個不錯的選擇,配備國產WS-10B矢量發動機和PL-15E超視距導彈,報價僅4000萬美元且無附加政治條件。但由于南海主權爭議的歷史包袱,河內至今未敢開啟相關談判窗口。
越南軍工部門提出的“自主研制”方案,更像是一種政治表態。以越南目前的航空工業基礎,還停留在米格-21維修水平,要實現從三代機向四代半戰機的跨越,至少需要300億美元投入和15年技術積累,對于GDP不足3700億美元的越南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后印巴沖突時代,空戰模式已經革新,體系化作戰愈發重要。即便越南勉強獲得先進戰機,缺乏預警機、數據鏈和衛星支持的單一平臺也難以發揮出應有的效能。越南若繼續在裝備采購上舉棋不定,其區域制空權很可能面臨被代際壓制的戰略風險。
越南在戰機換裝問題上,可謂是進退兩難。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綜合考慮性能、價格、政治因素等,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選擇,將是越南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或許,越南可以嘗試構建非對稱防御體系,同時深化與多邊機制的防務合作,探索在有限預算內實現戰力提升的最優解。這不僅需要越南在軍事戰略上做出調整,還需要在外交等多個領域進行權衡和博弈,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地區安全形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