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掠過洞庭,將小滿的訊息藏進華容稻田的褶皺里。千頃稻苗俯身,綠浪從地平線涌向云端,水渠如銀鏈串起田壟的經緯,每一株秧苗的呼吸都浸著長江與洞庭的潮潤。這里,土地以謙遜的姿態,鋪展出一幅江南糧倉的立體長卷。
在經緯之間,看科技與土地共舞
華容稻田的綠,是江南糧倉的底色,更是現代農藝的杰作。從空中往下看,棋盤般的田壟與渠網交織成幾何畫卷;播種機的軌跡延伸,與秧苗分蘗的呼吸同頻。
△華容縣三封寺鎮復興村稻田/攝影周子揚
零零后測報員劉爽已與這片土地相處兩年,按照規律,又到了查看二化螟卵塊的時間。當他的手指穿梭過稻葉叢,土地的密碼便一一向他呈現。不遠處,老農鄧昌伏彎腰撿拾福壽螺,脊背的弧度與稻穗垂首的曲線悄然呼應。
△劉爽、朱江玥檢查二化螟卵塊,并登記情況/攝影周子揚
測報員朱江玥將兩人檢查的蟲情數據登記在冊,文字將轉化成數據傳往田間地頭的務農人員,為他們揭示今年的種植注意事項。古老的農諺與植保數據在此相遇——畝產700公斤的紀錄,正是傳統與數字交織的勛章。
在年輪深處,聽三千年稻浪翻涌
鏡頭倒轉三千年,七星墩遺址的溝壑在黑白影像中浮沉。先民以石刀刻下的稻作圖騰,與今日播種機投下的秧苗軌跡,在時空疊化中完成一場無聲對話。
△七星墩遺址/華容縣供圖
昔日“湖廣熟,天下足”的盛譽,已凝成“華容稻”地標品牌的金色徽記。米倉里堆積的不僅是稻谷,更是一粒粒文明的琥珀——封存著刀耕火種的灼熱、龍骨水車的吱呀,以及智能溫控庫里跳動的數據熒光。
△吉娃米業現代糧食產業園/攝影周子揚
暮色為稻田鍍上金邊時,夏日的豐盈顯露出另一種形態:測報員凝視蟲情監測屏的專注,與老農摩挲稻穗時掌心的繭,構成豐收的兩極;晚風掠過穗尖的震顫,在暮靄中譜成復調。
△三封寺鎮種植員鄧昌伏在田間撿拾福壽螺/攝影周子揚
小滿的智慧,藏在一株未灌漿的稻穗里——它不急于垂首,而是將鋒芒指向天空,讓每一寸生長都留有向光的余地。
若想讀懂江南糧倉的敘事邏輯,不妨蹲下身去:看水渠如何將洞庭的脈搏輸送給根系,聽數據流怎樣在稻葉間翻譯成拔節的聲音。當城市天際線被暮色暈染,華容的稻浪依舊在風中書寫——不是終結的句號,而是永恒的逗點,等待著下一季雨水來續寫。
瀟湘晨報記者劉婷 攝影記者周子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