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剛過本該曬谷忙,可南方接連下了十幾天暴雨。田里的水稻正灌漿呢,雨水泡著根,葉子都發黃了,農戶們急得直跺腳。
“夜雨隔田埂”,老輩人都說夏天的雨來得猛,可今年這雨勢實在反常。湖南老張的稻田積水沒過田壟,秧苗歪歪扭扭趴在水里,像生了病的孩子。
他想起父親教的土辦法,趕緊叫上老伴去挖排水溝,可手工挖渠太慢,根本趕不上雨水漲。這時候村農技站的小李來了,帶著抽水機幫著排水,還指導撒草木灰防爛根。“傳統法子得用,但現代設備也不能少。
”小李的話讓老張茅塞頓開。
隔壁村的王大姐家種的是辣椒,暴雨把大棚壓塌了兩畝,辣椒苗被砸得東倒西歪。
她蹲在地里抹眼淚,想起去年臺風天也是這樣,損失了小一半收成。村主任知道后,帶著大伙來幫忙加固大棚,用粗竹竿把支架綁成三角形,說這樣抗風又抗壓。農技員還提醒,雨后要及時噴葉面肥,不然作物容易缺養分,就像人餓久了沒力氣。
北方的玉米地雖說沒遭暴雨,但接連的高溫讓老趙犯了愁,玉米葉子卷成了“旱煙筒”。他記得老一輩說“旱鋤田,澇澆園”,可這持續高溫光靠鋤頭松土不管用了。鎮上的農業專家下來指導,讓他在清晨灌水降溫,還說滴灌比大水漫灌省水又見效。
“現在種地不能光靠老經驗,得聽科學的,但老輩的智慧也不能丟。”老趙邊干活邊念叨。
這場暴雨讓大家意識到,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提前預防才是硬道理。有的農戶覺得麻煩,覺得年年防災年年沒事,可真等災害來了,后悔都來不及。就像前幾年隔壁縣沒提前修排水渠,一場大暴雨沖毀了百畝良田,損失慘重。
數據顯示,近五年南方汛期降雨量增加兩成,農田積水成災的風險越來越高。咱們農民靠天吃飯,但不能被動等天,得主動把應對措施做到前頭。
比如提前加固大棚,備好抽水機、塑料布,跟村里農技員多打聽天氣預警。
我個人認為,把傳統的看云識天氣和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結合起來,才是雙保險。
現在正是作物生長的關鍵期,雨后排水、松土、補肥一樣不能少,千萬別拖延。要是自己拿不準,趕緊聯系當地農業站,他們有專業的法子幫忙解決。這場雨給咱們提了個醒,種地就得眼觀六路,把天氣的變化嵌進種地的時間表。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咱農民最懂這個理,該出手時就得趕緊干。接下來一周還有陣雨,大伙趕緊去田里看看排水渠通不通,大棚支架牢不牢。
別等莊稼遭了罪才著急,現在動起來,秋天收成才有指望。您家地里的作物咋樣了?有沒有啥應對暴雨的好法子?
評論區聊聊唄!
關注網易號,每天獲取實用的天氣務農經。
記住,好收成靠雙手,更靠提前打算,咱農民就是田里的“氣象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