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蔣介石怒罵闕漢騫:“你是蝗蟲!”
這是葫蘆島作戰會議上的原話,是蔣介石親口對一位黃埔出身的軍長吼出的原話。
一個被寄予重望的將領,為何被當眾斥為“蝗蟲”。
——《壹》——
塔山背后的沉默與崩塌
1948年10月,塔山沒響幾槍,錦州已斷線,闕漢騫,第五十四軍軍長,奉命突破塔山,直搗解放軍防線,為援錦州打通通路。
這是一場必須贏的戰役,沒有塔山,錦州就是死局。
結果,他部隊沒上塔山,錦州就陷了,不突擊,不拼殺,沒有搏命,整個軍隊像卡在山腳下的沉車,不走,不動,也不吭聲。
蔣介石震怒,會議上摔了桌子。
扯著脖子喊出那句后來廣為流傳的話:“你不是黃埔學生,是蝗蟲!是蝗蟲!”在場的人都聽到了,有的低頭不語,有的嘴角抽動,更多人,眼里只有震驚。
他們沒見過蔣介石這樣罵人,更沒見過他這樣罵陳誠的嫡系。
蔣介石的憤怒不只是因為戰敗,是因為闕漢騫“沒有打”,不戰而潰,這是他的底線,但這真的是闕漢騫一個人的責任?
不是,可他是替罪羊,是靶子,是最容易指的那個名字。
他名氣不大,勢力不廣,也最容易罵,問題早就埋好了,塔山戰前,第五十四軍已經三個月沒發全軍餉。
金圓券一張不值,兵士鬧情緒。
闕漢騫換成金條私存,底下士兵開會鬧罷,不愿上前線,兵團司令催命似的催他沖鋒,他只回四個字:“在等命令。”
他其實在等“風向”,不是軍事命令,而是政治表態。
因為他清楚,錦州守不住,東北就保不住,誰去沖,誰死得快,他不是沒判斷力,他只是更擅長“自保”。
——《貳》——
“跑得比誰都快”的將軍,是怎么混上來的?
闕漢騫是黃埔四期的學生,檔案干凈,履歷漂亮,南昌起義后加入國民革命軍,一路從營長干到軍長。
但他有個特點,戰績很少,經歷很順。
這個“順”,不是靠打仗打出來的,是靠“站隊”,早年追隨陳誠,之后轉到“土木系”,穩扎穩打,不求立功,只求不出事。
靠著人脈和金慎,他一路爬到東北。
他不是打出來的將軍,是混出來的將軍,最大本事,不是帶兵,而是跑得快,遼沈戰役,塔山潰敗后,他部隊一觸即潰。
別人死守,他帶參謀先走,錦西還沒打,他人已經到了葫蘆島。
一個師長憤怒地說:“我們打光了,他人沒了。”不是第一次,淮海戰役時,他再度“失聯”,劉汝明氣得砸電話,幾次命令找不到人。
等包圍圈收緊,闕漢騫又奇跡般出現,帶幾個警衛逃出生天。
第三次是上海,主力被殲,他乘小艇撤往舟山,一路順風,身無傷痕,一次可以叫運氣,三次只能叫能力。
別人打仗,他練撤退,每次戰敗,他都在,每次幸存,他都升官。
但他不只會跑,他還會“吸”,戰后清點,錦西的幾個軍工廠不翼而飛,整條煉鋼線被拆空,運走的是第五十四軍的人,指揮的是闕漢騫。
士兵怨聲載道,有人說他“連水泥都賣”,連建工事的鋼筋都能換錢。
臺面上,他是軍長,背地里,他是收購站老板,是逃命專家,蔣介石不是不知道,但他動不了,闕漢騫是陳誠的人。
陳誠是老同學,是副總統,是“土木系”的頂梁柱。
蔣介石只能罵,不能罰,他用最狠的詞罵他,“蝗蟲”,意指吃光便走,吸血逃命,林偉儔在會場邊看著,記住了蔣介石發怒時的臉:“七竅生煙,手指在發抖。”
但半個月后,蔣介石視察第五十四軍軍部。
闕漢騫貼了副對聯: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蔣介石點頭,說了句:“不錯,有氣節。”林偉儔冷笑,“前腳罵蝗蟲,后腳說氣節,你說,這算什么?”
——《叁》——
為何闕漢騫還能“全身而退”?
蔣介石心里有數,他知道,闕漢騫的“逃跑”并非偶然,逃跑已經成了他的一種本能,一種生存技巧,而不是單純的失職。
戰局失敗時,他能迅速判斷形勢,選擇不拼命,而是保命。
每次撤退,都是為自己留后路,而蔣介石,雖然憤怒、失望,但依然給了闕漢騫“保護傘”,闕漢騫的保護傘,來自“土木系”的庇護,來自陳誠的暗中支持。
1949年,隨著中國內戰的最終定局,闕漢騫和蔣介石一起退守臺灣。
不同于其他失敗的將領,他沒有被清算或打入冷宮,戰后,他被迅速調往“防衛司令部”,繼續擔任重要職務。
1950年,晉升為“防衛副總司令”。
這不僅是因為他的逃命本事,更是因為他懂得如何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當蔣介石對他大罵“蝗蟲”時,闕漢騫可能早就知道,他的未來不取決于戰爭的勝負。
而取決于如何巧妙地維系與權力的聯系,如何將自己置于“安全”的位置。
這種能力,往往比打仗更重要。
在“土木系”這種政治體系中,個人能否保住位置,能否在失敗后站起來,才是最關鍵的,而闕漢騫,不僅站了起來,而且站得穩穩當當。
——《肆》——
以諷刺解讀歷史
林偉儔早在戰時就已經看透了闕漢騫的種種行為,他對這個將領的評價,充滿了冷嘲熱諷,“蝗蟲”,他稱闕漢騫,是對的,但如果換做我,應該叫他‘螞蟥’。”
林偉儔的這句話,幾乎把闕漢騫的全部性格提煉成了一個字:吸血。
他剝削士兵,還收割戰果,抽取資源,最終讓部隊戰斗力喪失殆盡,一切都圍繞著自保展開,沒有什么真心的忠誠與責任。
每次他能“逃脫”,就意味著別人付出了代價。
闕漢騫的“能跑”是他存活下來的根本,他不是依靠指揮的英勇,也不是依靠對抗敵人的智謀,他依賴的是快速識別形勢并果斷撤退的能力。
而蔣介石呢?即便明知闕漢騫有“逃跑”本能,依然重用他。
這是一個怎樣的政治決策?蔣介石的“心理發泄”中隱藏著一層復雜的心態,他必須維持黃埔派系的力量,必須在“土木系”中找到平衡。
所以,無論闕漢騫如何逃跑,如何貪污,如何在戰場上“消失”,他始終有足夠的空間繼續晉升。
林偉儔深知,這個時代的政治規則,遠比表面上的責罰和獎賞復雜得多,真正的勝利,不是贏得一場戰斗,而是如何在無數失敗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闕漢騫的故事,既是一個失敗者的生存智慧,也是一個政治漩渦中的微妙互動。
無論他如何被蔣介石罵為“蝗蟲”,無論他如何利用戰后的亂局為自己謀取權位,最終,他都能在“政治規則”下安然無恙。
對于林偉儔而言,闕漢騫的經歷不僅是對軍人的嘲諷,更是對歷史的深刻諷刺。
歷史中的每個細節,每個轉折,都充滿了復雜性和多重動機,闕漢騫的“能跑”并非單純的失敗,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自保機制。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能活下去,遠比什么都重要。
在蔣介石罵他“蝗蟲”的同時,他依然站在權力的頂端,歷史從來不是簡單的對錯,失敗者有時會從另一個角度,成為“贏家”。
這,才是這段歷史最深刻的諷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