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西里爾的原作,發現比預想的還要小——藝術家在巴掌大的木板上,用細小的筆觸一點點描畫形態各異的食物。有趣的是,當這些小畫被放大千倍,鋪滿武漢SKP 1、2、5號門口處時,畫面中無數的細節讓人震驚。細膩的筆觸與藝術家賦予食物的獨特意義,讓這些日常之物仿佛從19世紀的兒童繪本中走出,在古典繪畫與數字時代之間搭建獨特的“西里爾”橋梁。
鴨子的翅膀總有幾根羽毛翹起、卷心菜的層疊褶皺幻化為裙擺、甜椒的彎曲弧度勾勒出脖頸線條、蘋果葉變成直升機的螺旋槳……這些有些怪誕的不完美,恰是西里爾·德邦(Cyril Debon)畫作中的優雅。武漢SKP選擇為這位藝術家舉辦個展,西里爾是誰?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4月30日在武漢SKP四層RDV GALLERY開幕的個展“必須去勞動”,由瑪麗露·蒂埃博和知美術館助理策展人蘇寧擔任策展人,展出藝術家西里爾·德邦2023年至2024年的作品。作為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項目之一,這是西里爾作品第二次在中國展出。
西里爾第一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知美術館的“回到當下”法國當代藝術展中,作為落地中國西南地區最受關注的國際藝術盛宴之一,該展是第18屆中法文化之春(Croisements 60)藝術節特別呈現項目。西里爾作品中奇思妙想的蔬果日常,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更獲得了SKP的青睞。因此促成了知美術館與武漢SKP的深度聯合,西里爾個展“必須去勞動”由此誕生。
西里爾·德邦在知美術館駐地創作
值得關注的是,兩次展覽均伴隨藝術家的駐地創作:首次亮相期間,西里爾在知美術館完成中國首個駐留項目,從蜀地文化中汲取靈感;武漢SKP展覽籌備中,知美術館再次邀請藝術家深入武漢的江城巷陌,將市井煙火轉化為藝術元素,以駐地創作激活中國與法國藝術的精神共振。
西里爾·德邦出生于1987年,2014年畢業于波爾多高等美術學院,現在生活并工作于法國巴黎,作品曾在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的藝術機構展出。成都之行后,時隔半年到武漢,除了異國帶來的陌生感,沿途的食物更讓他感到興奮。
西里爾·德邦作品在知美術館展出 2024
食物,這是西里爾自2023年開啟的主題。這個名為“吃到飽”的系列,以蔬菜、水果為母題,那些姿態妖嬈的食物,或扶欄而立,或兩兩相依,以物喻人,生動再現了人在大千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自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以來,靜物畫便以日常物品為載體,通過描繪細膩的質感傳遞生活哲思。西里爾延續了這一傳統,卻將目光從珍奇花卉與金屬器皿轉向更具時代特征的食物。這些從古典穿越而來的食物,讓靜物畫中永恒靜止的物象,成為流動的、帶著生活褶皺的當代寓言。
藝術家西里爾·德邦在武漢展覽現場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西里爾對《藝術栗子》說:“我不喜歡簡單的線條,偏愛有褶皺的、可折疊的形象。”從他對物象的選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家的個人趣味,這同時是創作上的需要。可以被折疊、扭曲,且物體表面充滿肌理的大蔥、蘿卜、茄子等,對于創作本身也是一個挑戰。這種對“非直線性”的迷戀,恰是對現代社會標準化生存的溫柔抵抗。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除了對物象意義的轉換,巴掌大的作品尺幅也是對古典繪畫中小作品的致敬。如果說這些巴掌大的作品,很難讓人仔細分辨筆觸的細節。當武漢SKP將這些作品放大到數千倍,并鋪滿1、2、5號門口處的時候,藝術家對筆觸和顏色的精準掌控,正是構成這些作品的關鍵要素。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無論從作品尺幅還是題材選擇上,我們都能看到西里爾式的詼諧和怪誕。“吃到飽”系列看似是對塞尚《蘋果與橘子》的當代回應,實則暗藏玄機。藝術家的趣味與創作的“怪癖”并存,恰是西里爾創作的高辨識度。
如果說不聽音樂就無法創作,這是藝術家的“怪癖”,對木板、紙張和陶瓷的偏好則屬于材料上的趣味。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藝術家為這些“食物”配上親手燒制的陶瓷外框,既像精美的盤中餐,也像古典的肖像畫。這些陶瓷邊框可以視為作品的一部分,同時具有雙重意味:既延續了古典畫框的莊重感,同時這些用于餐桌的陶瓷,如今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將高雅藝術拉回市井生活,完成對“靜物畫=精英審美”的現代性改寫。
當古典靜物畫依賴畫布與亞麻籽油時,西里爾則迷戀畫面的“晶瑩感”,通過大量亮光油的涂抹,讓蔬果仿佛籠罩著一層數碼時代的光暈。這樣的喜好與他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西里爾對材料的興趣,來自幼年的生活。父親在造紙廠工作,從小便在紙上寫寫畫畫,養成了他對材料的敏感。至今,他喜歡在木板,或者在木板上貼上很薄的一層紙去創作。除了以此表達對材料的叛逆,更多的是喜歡那種更具原始性和手工性的質感。
這樣的叛逆,更多源于讀書時老師的啟發,終于讓興趣變成一生的執念。他清晰地記得,他畫了一只狗,老師并未指出繪畫的問題,只是問他為什么而創作。這樣一個看似“跑題”的指導,實則指引藝術家直面繪畫內在的精神指向。
西里爾·德邦《最無聊的派對》
木板油畫、陶瓷框 17.4×14.5×4cm 2024
西里爾·德邦《過度的華爾茲》
紙上油彩、木材、陶瓷框 12×8×3.5cm 2024
2020年,馬賽一家美術館邀請西里爾創作雕塑,青蛙、狗、鴨子等動物陸續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度想以這些“動物”開一個模特公司,并為此做出了一系列創意。
動物再次出現則是在2024年,從“吃到飽”到“快速嘎嘎系列”,從早期以食物為作品命名,例如《西葫蘆》《小白菜》《包子》等,到以個體感受為作品命名,例如《阿維尼翁的雄鷹》《自作聰明》《酒精過量》等,西里爾的藝術家主體性愈發凸顯。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在西里爾的創作中,動物群像構成另一重對傳統的戲仿。這種擬人化處理并非簡單的童趣投射,而是借用19世紀動物寓言畫的敘事框架,裝載當代社會的生存圖譜。
從蔬果的“身體化”與動物的“社會化”,當大蔥的尾巴被描繪成屁股的樣式,當鴨子露出狡黠又純真的眼神,看似無關的并置暗藏隱喻——工業時代的食品工業化與都市人的情感物化,在擬人化的視覺語法中顯影。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在最新的創作中,西里爾開始將食物、動物和建筑同時融入畫面,這也意味著畫幅尺寸逐漸變大。建筑曾經作為點綴,出現在食物和動物周邊。將建筑作為主角,意味著藝術家對于時空的深入探索。在西里爾此次特地為武漢SKP訂制的瓷板畫中,可以看到他將所有物象融于一體的純真與理智。
西里爾·德邦個展“必須去勞動”
2025.4.30-6.8 武漢SKP 4F RDV GALLERY
那些虛構的、孤獨地矗立在曠野的建筑,看似歐洲古堡的形態,卻又仿佛來自未來。在未來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間,西里爾開始加入自己的想象。經常與建筑同時出現的法棍、鴨子和花椰菜,此時具有更為清晰的人的指向。曾經調皮、古怪和有童趣的物象,呈現出更為直接的語義。
西里爾·德邦《塵埃微光處》
紙上油彩、木材 89×69.5cm 2024
西里爾·德邦《我愛你》
紙上油彩、木材 93×71.5cm 2024
這種對趣味的堅持,本質上是對當代藝術過度概念化的反撥——當蔬果不再是符號,動物不再是象征,它們成為承載個體經驗的容器:爸爸的造紙廠、工作室的午后歌單、中國品嘗到的美食……這些私人記憶碎片,通過靜物畫的傳統語法重組,最終成為能被普遍感知的情感密碼。
在靜物的褶皺里看見時代。西里爾的創作是一場關于傳承的實驗,他讓這一古老畫種重新獲得言說當下的能力。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新舊拼貼,而是在靜物畫的褶皺里,縫入了這個時代的體溫與呼吸——那些關于生存、情感、趣味的追問,最終都化作畫布上一抹調皮的光暈。
文字|顧博、張火火
圖片|知美術館、武漢SKP
西里爾·德邦、藝術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