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中,有一種聽起來有些駭人卻充滿藝術智慧的技法——"骷髏皴"。這個名稱乍聽讓人聯想到死亡,實則蘊含著古人觀察自然的獨特智慧。就像現代人用"馬賽克"形容像素化處理,古人用"骷髏"來比喻山石的肌理表現。
王冶梅(清) 恠石帖 冊
這種技法得名源于山石表面的特殊紋路。早先有人稱其為"佛頭皴",但古人發現僅用佛頭比喻無法表現巖石特有的凹陷孔洞與棱角分明的質感。就像我們吃核桃時看到的果殼紋路,骷髏皴重點展現的是山石表面那些凹凸有致、如眼窩齒痕般的自然肌理。
陳允升(1820~1884) 靈石圖
相傳唐代畫家李思訓是運用此技的高手。他作畫時如同外科醫生般細致,先用墨線精準勾勒出山石輪廓,再像拼積木般在輪廓內添加細密的紋理。這些線條看似隨意交錯,實則暗藏章法——密處留有呼吸空間,細線中蘊含遒勁力道。經過層層疊加,原本平面的巖石在紙上變得立體生動,有的如龍首昂揚,有的似佛像莊嚴。
明 米萬鐘 畫石圖冊
這種技法最適合在方寸之間展現精妙。想象在一張A4大小的宣紙上,畫家用最細的狼毫筆,以工筆白描的方式繪制。為使主體更突出,常在嶙峋怪石旁點綴精細的樹葉,或穿插曲折的亭臺回廊,就像用綠葉襯托紅花,通過對比強化畫面的節奏感。
周棠 石譜冊
現代人或許覺得"骷髏"命名過于驚悚,但其中蘊含著中國藝術的獨特審美。就像西方靜物畫通過描繪腐爛水果表達生命哲思,中國畫家在骷髏皴中寄托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那些縱橫交錯的筆觸不僅是技法展示,更是將山石擬人化的藝術表達,讓冰冷的巖石煥發出生命的質感。下次在古畫中見到布滿孔洞的山石,不妨湊近細看,或許能發現古人藏在皴法中的"巖石密碼"。
周棠 奇石
笪重光(1623年-1692年) 奇石冊 冊頁
李觶 1749年作 奇石冊
朱喬(清) 奇石圖冊
玉江
王冶梅 清
胡公壽(1823~1886)
陸恢 陸恢 奇石冊
吳 旭( 清) 奇石圖
周棠(1806—187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