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曾說: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任何關系到最后,只是相識一場。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身邊的人會一直陪伴我們走下去,等人到中年才明白:
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漸行漸遠。
聚散終有時,半點不由人,我們真的留不住任何關系。
作家張波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人”字。
一撇一捺相互支撐,才能站穩。
若生活工作中不能相互扶持,靈魂上不能相互理解,再好的關系也會生出嫌隙。
當初,王強、徐小平接受俞敏洪的邀請,一起創業時,俞敏洪激動得一晚沒睡。
一開始,三人好得巴不得穿一條褲子。
他們同心協力,很快做到了幾個億的營業額,被稱為新東方的“三駕馬車”。
然而,等到公司上市,三人卻因管理方式和股權分配問題,互不讓步,吵翻了天。
第一次開董事會,徐小平就沖俞敏洪大吼:“你就不懂怎么開會!”
俞敏洪不服氣,一拍桌子站起來怒道:“那你說怎么開?”
最后他們越吵越厲害,感情也快吵沒了,只能分道揚鑣。
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控制別人,也沒有辦法按照別人的想法生活。
當彼此的靈魂不再契合,分別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
網友@挺好的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她說自己有一個相處了七年的閨蜜。
她們是大學同學,曾一起爬山看日出;在寒冬里分吃一個烤紅薯;擠在宿舍的小床上,聊天到深夜。
她們甚至相約,要做對方孩子的干媽。
可閨蜜結婚后,一切都變了。
對方總是抱怨生活的瑣碎,渾身散發出負能量,每次見面之后,她原本很好的心情,也變得低落。
后來她才意識到,自己成了閨蜜的情緒垃圾桶。
再見面時,她就提醒閨蜜,別再不停地發牢騷,她甚至為此發過火,可閨蜜過一陣子又來繼續。
漸漸地,兩人就疏遠了。
想起傅首爾說過的一句話:
成年人交友之后,它都會是減分制。大家已經不像小時候一樣會作會鬧,攢夠了失望就會離開。
實際上,由于三觀不同,境遇不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你有你的劫要渡,他有他的佛要拜。
再好的關系,也難逃現實的蹉跎。
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過客,散伙才是人生常態,誰也強求不來。
去年,成都42歲的會計王琳,被查出患有甲狀腺癌。
手術前,她想傾訴一下內心的恐慌,便在高中同學群里發泄了幾句,可沒想到,竟沒有一人出來安慰。
看著安靜的手機屏幕,她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感覺,心沉到了谷底。
手術過后,她就默默退出了所有同學群。
她不無感慨地說:
以前在群里搶紅包、捧場點贊,同學聚會自己總是積極聯系老師同學,幫著安排場地,大家熱熱鬧鬧的,現在才知道,獨處時流的淚才是真眼淚。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的感受,雖然微信里躺著幾千人,可真正能聊上幾句的寥寥無幾。
這倒不是說人情涼薄,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
成年人每天有繁忙的工作,瑣碎的家務,還有不得不維護的關系,實在分身乏術。
美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過一個理論:
人能維持的穩定社交關系的數量上限為150人,其中還包括100個點頭之交,而我們最信任和依賴的人,通常只有5個。
正因如此,才會有人說:
這世上,所有的關系,只有深淺,沒有永遠。
曾經我們以為多個朋友多條路,經歷的事情多了以后才明白,原來生活始終是一場單槍匹馬的戰斗。
與其花時間和精力維持那些無關緊要的關系,不如埋頭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人和事上。
2015年,李健參加《我是歌手》后爆火。
很多人帶著重金,請他商演、代言,卻被一一回絕。
他說:“我更看重我個人的生活,什么是個人的生活,你的那些喜好就是你個人的生活。”
他帶著妻子四處旅游,躲起來搞創作,把日子過成了一首詩。
或許正如李健所說,當我們砍掉90%的社交后,才能聽清心里未完成的旋律。
不是不需要關系,只是關系再多,日子終歸還是自己的。
主動過濾掉那些耗費心力的關系,不是絕情,而是一種成熟。
姚晨在接受董卿采訪時,特意提到過一位曾幫助自己的胖姑娘。
她說,大二那年,她想勤工儉學,便騎著一輛二八自行車,去一家影樓上班。
當時,胖姑娘是影樓的化妝師,她們相處了一個月時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兩年后,姚晨沒地方去,是胖姑娘收留了她。
但胖姑娘住的地方,是個大雜院。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擠在一起,雜亂無章不說,房間里也只容得下一張床。
姚晨說,盡管那個地方不像是人住的,但她還是很感激胖姑娘收留了自己。
可當董卿問:“那你還記得,最后一次見她,大概是什么時候嗎?”
姚晨搖搖頭:“我記不清了,你會發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
這世間很多關系大概就是這樣,陪得了我們一程,卻伴不了我們一生。
那些曾經信誓旦旦的永不分離,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就變成了茫茫人海里的后會無期。
我有個朋友,是在小區附近的公園遛娃認識的。
說來也巧,我和她的孩子竟是同一天出生,奇妙的緣分,讓我們對彼此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那幾年,我們會一起逛街,遛娃、做各種手工和美食。
可兩年前,她離婚了。
現在的她,早已帶著孩子離開這個城市,回老家生活。
我們已很久不再聯系,以后估計也再無見面的可能。
人生聚散離合,如浮云變幻,緣生緣滅,皆由天定,人力實在無法左右。
縱使你再不舍,再不愿,也無法阻擋命運的安排。
漫畫大師豐子愷曾說:
小時候總以為,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 長大后才明白,人與人之間,哪來什么永遠,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經是溫暖。
是啊,若能在相聚時不負時光,不負卿,就已足矣。
關系在時多多珍惜,朋友散后享受獨處的時光。
聚散隨緣,才是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狀態。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
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歸舟。
相遇是一種緣分,離別也是。
一段關系的結束,也意味著新的關系的開始。
坦然接受關系的聚散,擁有時就好好珍惜,離開時不妨多多祝福。
既然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永遠,何不順應緣分,不強求,不打擾,在釋然中讓自己活得輕松自在一些。
作者 | 暄崧,追光而行,向陽而生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面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