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懲戒回歸教育本質,當沖突轉化為成長契機,師生方能在這場特殊的相遇中實現精神的共生共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戴旭 重慶一中
在教育實踐中,師生沖突是難以完全避免的挑戰。
如何在沖突中堅守教育本質,讓懲戒成為引導學生成長的契機,考驗著教育者的專業智慧與責任擔當。
我們不妨從時間、空間、溫度、法規、程序五個維度,來尋找適宜理性的應對策略。
時間換空間
讓理性照亮情緒的迷霧
上課鈴聲響后,學生張某遲到7分鐘倚門而入。教師指出其本周多次遲到,建議注意作息安排。張某突然摔門怒吼:“拉肚子犯法嗎?你就是針對我!”隨即言語攻擊教師。
教師握緊粉筆深呼吸3秒,待教室鴉雀無聲后平靜道:“我們先上課?!闭n后,教師約張某到空教室單獨溝通:“我們只討論遲到處理方案,不評價你個人?!币恢芎?,張某遲到現象清零。
當課堂突發沖突的瞬間,教育者需要構建起一道隱形的心理防線。面對學生的挑釁行為,教師首先要完成的不是教育行為,而是對自身情緒的系統脫敏。這個過程中,暫停3秒的深呼吸不是示弱,而是專業素養的體現;轉身書寫板書不是逃避,而是給雙方創造冷靜空間的教育智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提出的“就事論事原則”啟示我們,將學生的行為與人品解綁,才能避免陷入情緒對抗的漩渦。這種克制不是放任,而是為后續教育保留寶貴的對話通道。
空間換權限
編織家校共育的責任網絡
教師課堂上發現學生玩手機并沒收放置講臺,學生摔打課本、嘀咕辱罵。教師將其帶至辦公室溝通,學生情緒愈發激動、口出狂言。教師當即聯系家長,建議帶學生回家冷靜一晚。
次日家校共同處理發現:學生因家庭離異沉迷手機逃避現實。家長簽署《親子陪伴承諾書》,教師將 “沒收” 改為 “托管至班級手機存儲箱”,后續學生課堂表現逐步改善。
課堂沖突往往折射學生復雜的成長背景。
上述案例通過 “家校協同機制” 將教育空間從教室延伸至家庭:班主任主導溝通節奏,家長追溯成長癥結,形成 “行為評估—家庭溯源—方案共擬” 標準流程。
特別設置的24小時“情感冷卻期”,為沖突創造物理隔離空間,避免教育干預觸發二次對抗。
當家長簽署《教育責任確認書》等,學校的懲戒權便轉化為家校共育的成長契約——不是責任轉嫁,而是通過專業分工重構權限邊界,讓學校回歸教育本位,家庭重拾育人初心。
溫度換成長
構建師生共同成長的育人生態
筆者曾參與處理一起學生辱罵教師事件。
被辱罵教師未選擇紀律處分,而是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發現其因家庭暴力產生逆反心理,于是聯合心理教師設計了“情緒管理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體驗教師被辱罵時的感受,同時安排家長參與親子溝通。幾天后,該生主動向教師道歉,后續行為表現明顯改善。
教育的終極智慧在于將沖突轉化為教育契機。
特級教師李鎮西處理課堂沖突時,總會預留“對話時間”,通過平等交流理解行為背后的訴求。這種對話不是妥協,而是在堅守底線中展現教育的溫度。
加拿大教育學者范梅南提出的"教育機智"理論強調,優秀的教育者能夠將突發事件轉化為價值觀教育的鮮活素材。當教師展現出“雖然不贊同你的行為,但永遠在乎你的成長”的態度時,規則教育才能真正入腦入心。
法規換方圓
在法治框架下校準教育尺度
江蘇某中學班主任對屢次打架的學生實施撤銷班干部職務等懲戒,家長起訴至法院。法院依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認定教師行為合法,駁回家長訴求。此案被列為教育懲戒合法化的典型案例,為教師依法履職提供司法支持。該判決成為教育懲戒合法化的標志性案例,為教師依法行使職權提供司法背書,也讓“法”成為師生權益的雙重護甲。
教育場域中的沖突應對,本質是一場規則與溫情的辯證實踐。
2021年施行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劃定了教育行為的法律坐標:教師既享有“制止不當行為”的法定權限,也承擔著“不得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法律義務。
這種制度設計不是束縛教育的枷鎖,而是為師生關系構筑起安全護欄。
建議學?;蚪逃鞴懿块T可以推行“教育行為法律沙盤推演”培訓,通過模擬突發事件中的法律適用場景,幫助教師精準把握“口頭訓誡”與“人格侮辱”、“必要管束”與“體罰變相體罰”的邊界。
當教師能夠準確掌握《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7條要義,并基于具體情境闡釋懲戒措施的正當性時,教育權威方能獲得法治的真正賦能。
程序換共識
于法治程序中實現教育轉化
2024年,某市一中學處理學生課堂辱罵教師事件時,啟動法治化教育程序。校方組建由法律顧問、家委會代表、學生自治委員構成的聽證小組,調取全程監控并逐條對照《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
聽證會上,教師出示該生三次課堂違紀記錄,依據《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的“漸進式懲戒”原則,論證教育措施的合法性;心理教師剖析其因父母長期冷戰產生的對抗心理,揭示辱罵行為實為家庭矛盾的投射。最終聽證結論公示后,涉事學生主動撤回投訴,并以自身案例警示同學:“我的憤怒傷害了規則,而規則保護著每個人的尊嚴?!?/p>
這一實踐彰顯了法律程序的教育轉化價值。教師將沖突定性為“對教學秩序的集體救濟”,通過證據鏈可視化(監控錄像、違紀檔案、心理評估報告)實現“用事實說話”,使懲戒過程升華為法治認知課。
聽證機制既避免“校鬧”困局,又以學生自治委員會參與決策的形式,讓青少年在司法實踐中領悟“權利與責任”的共生關系——當程序正義的陽光穿透情緒迷霧,規則便不再是冰冷的約束,而是守護成長秩序的文明之光。
教育的藝術在于平衡的智慧:在感性與理性間把握分寸,在個體與群體間尋找支點,在當下與未來間架設橋梁。
面對教育場域中的突發挑戰,既需要制度設計的剛性保障,更需要教育智慧的柔性滋養。當懲戒回歸教育本質,當沖突轉化為成長契機,師生方能在這場特殊的相遇中實現精神的共生共長。這或許就是教育最深刻的辯證法——在規則的框架里培育人性的溫度,在暫時的碰撞中鋪墊長遠的發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