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網友:吃盡時代紅利不挪窩,卻讓年輕人扛雷?
今年護士節,不少官媒都把焦點放在了為護士減負/體諒護士這類主題上,這其中最出彩的當屬深圳衛健委,其制作的視頻“醫院怪談(護士篇)”引發了眾多醫護的共鳴,在各家五花八門的選題報道中,一篇關于86歲李桂美因“堅守臨床一線近70年”的報道,卻意外陷入輿論漩渦。
這位曾獲南丁格爾獎、自掏20萬元設立護士基金、從事護理工作68年的“行業楷模”,在社交媒體評論區遭遇了鋪天蓋地的質疑。
老護士的傳奇履歷
看后令人又愛又恨
據了解,李桂美自1958年穿上白大褂,她幾乎就把自己釘在了醫院里。要知道,那個年代下咱們國家確實條件差,老百姓看病也難,她親眼見過鄰居老人因為沒藥沒醫生離世,那時起就鉚著勁要學醫。
于是,幾十年摸爬滾打,她不光跟著國家醫療跑,自己也練就了一身本領。臨近退休了,李桂美還帶人在抗肝炎一線奮斗,一天干18小時都是稀松平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會兒。
后來等到歲數了,她也沒正式退休,反而發誓要繼續留在醫院里發光發熱。憑著這份拼勁兒,李桂美獲得了山東第一個南丁格爾獎,此外還有各種獎狀獎章堆了三十多份。與此同時她還將獲得的五六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當地紅十字會,另外拿出二十萬積蓄支持衛校和護理事業發展。
不僅如此,為了工作,李桂美經常十幾天不回家,她的孩子都表示,自己都退休了,當媽的還在“單位”里掛著號。李桂美直到將近70歲,她才脫離臨床。此后十幾年一直在護理部任職。
這位“活化石”般的前輩,在護士節接受采訪時說,“從不讓病號找我”,她都是主動上門服務,不僅如此,她還以此要求團隊中的年輕醫護。
李桂美還自稱,自己主動承擔春節值班讓年輕護士回家團圓。然而,這番表態在年輕護士眼中卻成了“道德綁架”。
一番話下來,直接點燃了眾人的“火藥桶”。
一名護士評論:“法定假期回家本是權利,現在卻成了‘恩賜’。我們不僅要替前輩承擔一線臟活累活,還要被宣傳為‘自愿奉獻’。”
醫院排班表中,李桂美所在的科室編制長期被高齡護士占據,導致每年至少3名應屆畢業生無法入職。
還有相關數據顯示,護理專業應屆生就業率已從2015年的98%暴跌至2024年的61%,與此同時,全國50歲以上在崗護士達12萬人,僅20%仍在臨床一線。這種結構性失衡,讓年輕護士的“被擠壓感”愈發強烈。
李桂美的“占崗”更像是時代下老醫護們境遇的縮影,他們還想繼續在醫院發光發熱,然而身體又不允許他們的任性,老一輩不愿意退下來,新一代人又希望盡快的在工作中所有發展,矛盾由此產生。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次的事件針對的并非是李桂美這個人。李桂美引發的爭議說白了是老一輩醫護與新一輩醫護之間境遇沖突下的縮影。年輕醫護被老前輩們擠壓下的未來,讓大家心頭充滿了沉重的焦慮與憤懣。而這種情緒,終于在李桂美言論爭議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細數「老傳奇」在崗不退的“七宗罪”
老一輩醫務工作者,他們被曾經的時代鍛造出了極其堅韌、勤勞、頑強的工作模式,所以也希望將這些延續下去,但隨著時代變遷下,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有了更自我的想法,曾經的那套模式早已不能直接套用,而前輩們早已老去,年邁的身體無法承受“以身作則”,榮譽及層級也不可能“親力親為”,如果只剩下說教,確實令人難以信服,此外,前輩們的無法身體力行,卻占著編制名額,有的甚至還占著科室主任或許護士長的頭銜,這讓想要晉升的同行們事業發展止步于前。
下面大掌就細數一下仍在臨床奮斗的老前輩的“七宗罪”:
一、占用編制擠壓新人發展
高齡醫護占據科室編制,導致應屆畢業生無法入職,團隊中他人無法正常晉升和發展,年輕人被迫成為結構性失衡的犧牲品。
一位匿名護士透露:“很多老前輩早就不干臨床了,但編制卡在那兒,新人進不來。我們科室一個退休返聘的老護士,每天就簽個到,月薪照樣拿。”
那種眼看著機會近在咫尺,卻永遠輪不到自己的無力感,成為年輕醫護們最頭疼的“看不見的天花板”。
二、責任轉移加劇年輕醫護負擔
老護士看似“經驗豐富”,實則將繁瑣護理(如嘔吐物清理、呼叫鈴響應)轉嫁給年輕人,形成“道德光環下的責任轉移”。
比如,李桂美提的那個“主動找病人”的理念,患者和民眾聽著好聽。但在那些已經忙得腳不沾地、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的年輕護士看來,這話可能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剛結束早上集中換藥,黑眼圈還沒消,或者剛被難纏的家屬罵了個狗血淋頭,身心俱疲地準備去吃飯,結果看到前輩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里,風輕云淡地教你怎么“奉獻”,試想,誰能受得了?
三、高調宣揚的基本權益成了“恩賜”
像李桂美主動讓出春節值班本來是句體恤的話為例,在大家聽來,更像是“職場PUA”。法定假期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團圓之日,用這種恩賜的口語說出來,將滿足這種最基本的權益當作炫耀,還包裝成老前輩的“自我犧牲”,簡直扎心。
四、占崗不干活卻還要配備專人照顧
有一些醫院考慮到老前輩們出行不便,所以特意安排專人搬運前輩座椅、安排專人負責開處方和協助使用電腦等特殊照顧,卻沒想過這不就是妥妥的占用資源嗎?在床位緊張、護患比失衡的現狀下,仍有一些高齡醫護占崗不走。
曾有網友爆料,某省級醫院為滿足86歲專家“坐診”需求,每天需3名護士耗時30分鐘搬運專用座椅,卻因“未妥善安排前輩”被扣分。
五、經驗與體力矛盾沖突
從年輕醫護的視角看:“每月8-12個夜班是常態,手術室一站十幾小時,三更半夜的呼叫鈴能把人逼瘋。我們處理嘔吐物、膿血傷口,還要承受患者家屬的辱罵,但宣傳片里只拍老醫護遞棉簽的‘溫馨畫面’。”
日常的臟活累活,醫院有幾位老前輩們還愿意干還能干?有些老前輩更像是個“倚老賣老”的“老佛爺”,坐在辦公室里動動嘴皮子,指點江山,不再親自下臨“戰場”,遠離那些需要付出汗水與體力的臟活累活,只剩下年輕人根據他們的指令去奔勞。
六、不容忽視的操作失誤風險
浙江一位醫生表示,他們醫院某些科室返聘退休的老醫生不會用電腦下醫囑,醫院硬是讓老醫生學了兩個月才給排上班,但醫囑還是天天出錯,說一回兩回三四五六回還是記不住。
還有醫生爆料:“我親眼目睹過,一位80多歲的返聘老中醫,老眼昏花,一個處方她說了近四十味中藥,學生說處方簽寫不下了,她才停住。這也太荒唐了,是因為處方簽寫不下了,她才停止添藥,太荒唐了。”
老醫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處理的病例和突發情況慢慢力不從心,精力、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從醫需要老醫護緊跟時代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但對于很多老前輩們來說,他們的精氣神無法再跟年輕時一樣去學到老,而且會因為記憶力跟不上引發各種問題,雖然很殘酷,但是早晚被淘汰是現實,可很多老前輩們卻不想面對現實。
七、老醫護憑什么拿退休金+醫院工資+績效三重收入
不可忽略,不同年齡段的時代際遇和資源分配是不均的,很多年輕醫護們認為,“前輩吃完了一切,讓后輩再無可吃”、“前輩沒留下任何遺產,卻留了一堆問題讓后輩解決”。
而他們干得少,管得多,體力腦力跟不上還占著崗位及編制,每日有無數的問題卻還拿著退休金+醫院工資+績效三重收入,這難免讓人心生不滿,感到不公平。有年輕醫生指責老醫生:“走路都費勁,為什么還要被返聘拿著高工資占著坑位呢?”
但是不可厚非,老醫護奮斗幾十年,就算技術下降了,但聲望和能力還是有的,許多科室老前輩退休不返聘,科室的病患數量就急劇下降了,我們不看返聘老醫護的能力,他們更多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
大掌也希望時代變遷下,老醫護也能多多考慮年輕醫護的發展境遇和困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年輕人的需求情況出發,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而年輕醫護也不要否認老前輩們做出來的巨大貢獻,盡量去理解他們“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心態,醫患關系已經如此難處了,我們難道還要制造更多的矛盾嗎?時代發展遺留下的問題,就讓我們交給時間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