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掌幾乎一分為二,僅靠一絲筋膜勉強相連,拇指粉碎性毀損,四指從掌指關節處離斷,腕部骨骼外露、肌腱斷裂如亂麻——36歲的王先生在操作沖床機時突遭意外,左手瞬間被壓成“破碎拼圖”。危急關頭,廣州和平骨科醫院創傷顯微外科團隊展開一場長達11小時的高難度接力手術,憑借精湛技術將這只幾近損毀的手從截肢邊緣奪回。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不僅考驗著醫生的顯微外科功底,更凝聚著患者“死也要保住手”的決絕信念。
“必須保住手指!”:血肉模糊中的生死抉擇
4月5日上午8時許,廣東江門的王先生在工廠操作沖床機時,左手不慎被高速下壓的機器卷入。伴隨一聲慘叫,他的左手掌從中間被撕裂,拇指近節以遠完全損毀,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在掌指關節平面不規則離斷,腕部多處開放性脫位,骨折斷端與肌腱、肌肉組織外露,創面血流如注。“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只看到手分成兩半,血肉模糊。”王先生回憶,劇痛中他只有一個念頭:“我才36歲,沒了手怎么活?必須保住手指!”
影像檢查提示,傷者的左手掌已經被巨大的力量毀損得支離破碎。
當地醫院緊急包扎后,醫生坦言傷勢過重無法處理。王先生當即決定轉院,于當天上午11點多抵達廣州和平骨科醫院。創傷顯微外一科主任王小立團隊接診時發現,患者左手1-5掌骨粉碎性骨折,手背及腕部皮膚大面積撕脫,血管、神經、肌腱多處斷裂,創面污染嚴重。“左手已因失血和創傷瀕臨壞死,保肢難度極大。”參與救治的何天頌醫生回憶,但患者保肢意愿極其強烈:“無論如何,請你們試一試!”
11小時“顯微繡花”:血管移植再造血運通道
時間就是生機!王小立團隊迅速啟動急診綠色通道,1小時內完成術前準備并制定詳細方案。無影燈下,手術分秒必爭:團隊首先徹底清創,清除拇指毀損部分及粉碎骨塊,隨后對掌骨、腕掌關節進行精準復位,用克氏針固定骨折端。
真正的挑戰在于重建左手血運。由于手掌、手背的主干血管嚴重損毀,醫生決定從患者右足內側截取大隱靜脈,將其裁剪成多段“血管橋”,像繡花般精細吻合至左手掌背側。“每條血管直徑不足2毫米,需在顯微鏡下一針一線縫合,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失敗。”何天頌解釋,團隊最終完成11條血管(共22個吻合口)的橋接,成功恢復各指體血供。
手術團隊連續奮戰11小時,成功挽救了傷者的手掌。
另一難題是創面覆蓋。手掌、手背撕脫的皮膚因挫傷嚴重已無存活可能,若強行縫合將引發感染。王小立當機立斷,從患者大腿前外側切取一塊帶血管的游離皮瓣,移植至左手創面,并與腕部血管精密對接。“這相當于在手上‘種’了一塊新皮膚。”何天頌說。11小時的奮戰中,醫生還修復了8條神經和18條肌腱,近乎重建了一只手的“動力系統”。
“腳趾變拇指”:重生之手的未來之路
凌晨時分,當移植皮瓣與手指逐漸恢復血色,手術團隊長出一口氣——王先生的左手終于從死神手中奪回。術后22天,他的左手外形已基本恢復,移植皮瓣完全存活,手指可輕微活動。“雖然拇指缺損,但后期可通過腳趾移植再造,功能和外觀都能接近正常。”王小立表示,團隊已為患者制定二期手術方案:從足部截取部分腳趾,通過顯微外科技術“移花接木”至左手,重塑拇指。
這場驚心動魄的救治背后,暗藏一個關鍵細節:斷肢保存。何天頌強調,事故發生后,王先生的離斷手指被當地醫院用清潔紗布包裹,密封后置于4℃低溫環境,為再植爭取了黃金時間。“若斷肢被酒精浸泡或直接接觸冰塊,組織會迅速壞死,導致再植失敗可能。”他提醒,機械操作人員作業時務必集中精力、嚴守規程,一旦發生事故,需立即用干凈敷料包裹斷肢,密封后低溫保存,并迅速送往有再植能力的醫院。
“醫生的堅持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今,王先生已出院進入康復階段。盡管左手功能完全恢復仍需漫長訓練,但他對結果充滿感激:“當時差點絕望,是醫生的堅持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據醫院統計,該院創傷顯微外科每年接診近千例斷肢(指)患者,其中約95%通過再植手術成功保肢。
“每一臺再植手術都是對體力、技術和耐力的極限挑戰。”王小立坦言,此類手術往往需連續奮戰十余小時,醫生必須全程保持高度專注,“但看到患者重獲生活希望,一切付出都值得。”這場生死營救,不僅是一次醫學技術的勝利,更印證了醫患攜手、絕不放棄的力量。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李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