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直擊現場,對話專家,了解ATS會議新鮮學術資訊。
作為全球呼吸醫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盛會,美國胸科學會年會(ATS)于2025年5月16日至5月21日在美國舊金山隆重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和科學家將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個熱門領域的前沿進展和重磅研究,推動學科的蓬勃發展。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常見的慢性氣道疾病,2010年來,隨著環境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青少年與成人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據估算,20歲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多達4000余萬[1]。其中,重度哮喘是哮喘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高度的疾病未來風險,同時也動用了額外的醫療資源,造成嚴重社會經濟負擔[2]。但在中國,數量龐大的中重度哮喘患者是否得到了充分認識與最佳治療,仍有待研究進一步探索。
為調查中國中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管理狀況,上海市同濟醫院余莉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開展了PRESENT研究。在本次ATS大會上,余莉教授報告了兩項基于PRESENT研究的分析結果[3,4],引發廣泛熱議?!搬t學界”特邀余莉教授深入解讀研究數據,分享學術洞見。
醫學界:在PRESENT研究中,您的團隊采用了哮喘急性加重、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與肺功能三個參數對受試者的疾病負擔進行評估。綜合來看,中國中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負擔狀況如何?
余莉教授:
PRESENT研究是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覆蓋了中國大陸的35家醫院,從中招募年齡≥12歲的中重度哮喘患者。受試者注冊后,我們回顧性收集了過去12個月的數據。在該研究中,我們對重度哮喘患者的定義為:使用中高劑量的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治療后哮喘仍未得到控制的患者,與使用高劑量ICS/LABA后哮喘得到控制的患者。其他患者則被歸類為非重度哮喘。對未控制的哮喘的定義為:在第0周時ACT評分≤19,或在前一年出現≥1次需要口服糖皮質激素(OCS,連續使用≥3天/次)或住院的哮喘急性發作[3]。
研究共納入了498例受試者,175例(35.1%)受試者可以被歸類為重度哮喘,164例(32.9%)具有哮喘相關共病,最常見的是慢性鼻炎 [3] 。我們綜合哮喘急性加重、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與肺功能三個關鍵參數,對中重度哮喘的疾病負擔進行評估。
從哮喘急性加重情況來看,過去12個月內,重度哮喘組中有34.3%(60例)的患者出現哮喘急性發作,而非重度哮喘組僅為14.2%(46例)。重度哮喘組急性發作次數的均值為1.5次,非重度哮喘組均值為1.2次 [3] 。
在ACT評分方面,重度哮喘組的均值為17.1分,中位數為17.0分,而非重度哮喘組均值為20.5分,中位數為21.0分。重度哮喘組評分更低,提示其哮喘控制水平較差,疾病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顯著 [3] 。
在肺功能指標方面,重度哮喘組的Pre-BD FEV 1 均值為2.0L,FEV 1 % pred均值為74.6% ,FEV 1 /FVC均值為68.1%;非重度哮喘組Pre-BD FEV 1 均值為2.1L,FEV 1 % pred均值為77.1% ,FEV 1 /FVC均值為70.1% [3] 。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中重度哮喘患者面臨著較為沉重的疾病負擔,急性發作風險較高,癥狀控制欠佳,肺功能未得到有效恢復,普遍存在氣流受限,且具有哮喘相關共病。相對而言,重度哮喘患者的發作風險更高、更頻繁,肺功能受損更重。
醫學界:從研究數據來看,我國中重度哮喘患者的治療模式有哪些特點?癥狀控制是否理想?
余莉教授:
在治療方案的選擇上,460例(92.4%)受試者接受了ICS/LABA治療,210例(42.2%)接受了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治療,20例(4.0%)接受了OCS治療,僅有11名(2.2%)接受了生物制劑治療。但整體的疾病控制卻不容樂觀。在接受中等劑量或高劑量含ICS 藥物的患者群體里,哮喘控制現狀令人擔憂,分別有58.1%與57.1%的患者哮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3]。
這些數據顯示,當前在臨床上,ICS/LABA在中重度哮喘治療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是主要的治療藥物選擇,而生物制劑使用比例相對較低,這背后或許存在著藥物可及性、成本以及認知等多方面的原因。維持疾病控制、減少疾病發作、恢復器官功能,是廣大中重度哮喘患者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們研究者與臨床醫生想要攻克的難題。
醫學界:從這項研究中患者基線肺功能的評估結果來看,我國中重度哮喘患者普遍存在肺功能受損與氣流受限。這為臨床治療帶來了什么樣的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
余莉教授:
從研究數據不難看出,我國中重度哮喘患者即使接受了雙聯或三聯治療方案,肺功能仍未得到有效恢復,普遍存在氣流受限。對于經過規范的抗哮喘治療后肺功能仍不能有效恢復、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FVC仍小于0.7(或正常下限)的患者稱為持續性氣流受限(PAO),既往研究顯示,我國約有26.2%患者存在PAO[5]。對這部分患者,ICS/LABA方案往往難以完全緩解病情。對于ICS+LABA+LAMA三聯治療方案,不同研究觀察到的治療應答也存在一定差異。
如今,哮喘的治療正向基于患者特異性特征和潛在內型的個性化治療方向發展??笽gE、抗IL-5/IL-5受體、抗IL-4受體等不同類型的生物制劑逐漸成為重度哮喘合并PAO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研究顯示,生物靶向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急性發作,降低住院率,并減少對口服糖皮質激素的依賴。隨著這些藥物的上市與普及,有望為這類哮喘患者帶來新的選擇與希望 [5] 。
醫學界:嗜酸性粒細胞型哮喘是重度哮喘中較常見的表型。PRESENT研究中,您與研究團隊收集了受試者的血液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誘導痰EOS的檢測狀態與結果等相關數據。通過分析這些數據,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發現?
余莉教授:
在本屆ATS上,我們發布的另一項基于PRESENT研究的分析,主要調查了入組患者在基線時的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與相關炎癥生物標志物的檢測率[4]。
研究結果顯示,血液EOS水平在重度與非重度哮喘亞組均顯著升高,分別有36.4%和38.4%的患者血液EOS≥300 cells/μL。在相關檢測中,血液EOS檢測最普遍(67.9%患者在過去一年至少檢測一次),其次為FeNO檢測(53.4%),誘導痰EOS檢測率低,僅3.0%。重度哮喘患者與非重度哮喘患者的相關檢測率無明顯差異[4]。
總體而言,在中國中重度哮喘患者中,血液EOS水平明顯升高,但EOS及相關炎癥生物標志物檢測率仍然較低。EOS≥150/300 cells/μL患者比例相對低,或與檢測率不足及檢測時機不當有關[4]。這提示我們,需要重視EOS相關檢測,提升其普及率與規范性,以優化治療策略,改善癥狀控制與疾病預后。
醫學界:提高EOS相關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普及率和規范性,對于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有什么樣的意義?
余莉教授:
EOS是哮喘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效應細胞,在哮喘的氣道高反應性與氣道重塑病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6]。嗜酸性粒細胞型哮喘是重度哮喘中最為常見的表型,在臨床上具有需接受更高級別的治療(包括口服激素)、急性加重次數更多、癥狀控制欠佳、氣流受限更嚴重、生活質量下降更明顯、伴有合并癥比例更高等特點[7]。
提高EOS相關生物標志物檢測的普及率和規范性,有助于精準識別高風險人群,為精準分型治療提供指導。規范性檢測還可避免因檢測時機不當或方法不統一導致的誤判,實現哮喘的精細化管理,提升整體控制水平。通過精準治療和規范管理,可降低急性發作風險,減輕氣道重塑等病理損害,避免反復就醫或住院,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
結語
余莉教授團隊在ATS大會上發布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入了解中國中重度哮喘患者的疾病負擔與診療狀況提供了新的視角。數據顯示,許多患者即使接受了現有標準治療,仍面臨著沉重的疾病負擔。生物制劑的低使用率則提示我們需要提高其可及性和認知度,以便更多患者能從創新療法中獲益。此外,提高EOS相關生物標志物的檢測率和規范性,有助于精準識別患者表型,從而實現更精準的治療。這些數據不僅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也為未來哮喘診療策略的優化指明了方向。
專家簡介
余莉 教授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導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功能學組委員
中國咳嗽聯盟委員兼秘書
調研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25,48(03):208-248.
[2]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慢性氣道疾病專業委員會,中國哮喘聯盟. 重度哮喘診斷與處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J]. 中華醫學雜志,2024,104(20):1759-1789.
[3]Li Yu, et al. Disease Burden and Treatment Pattern in Chinese Moderate-to-Severe Asthma Patients: Baseline Analysis of a Real-world, Multicentre Study.ATS 2025.Poster Board # P1389.
[4]Li Yu, et al. Eosinophil Levels and Testing Rates of Related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sthma: Baseline Analysis of a Real-world, Multicenter Study.ATS 2025.Poster Board # P1541.
[5]黃海倫,趙海金. 持續性氣流受限型哮喘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進展[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25,48(03):277-281.
[6]Barnes PJ. Targeting cytokines to treat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at Rev Immunol. 2018 Jul;18(7):454-466.
[7]Zhang Q, Fu X, Wang C,et al.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
本文受訪專家:余莉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進行醫學科學交流,不用于推廣目的。
審批編碼:CN-160217 過期日期:2026-05-20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