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天,南海深處發生了一樁讓全球都為之一震的水下事故。美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潛航時突然撞上了未知物體,艇體大破,11名水兵受傷。讓人納悶的是,這一次美方罕見地沒有指責中國,而是選擇了諱莫如深的態度。這樣一宗在以往慣常“甩鍋”的南海風波中,反常的“安靜”,讓不少普通百姓和業內人士都心生疑竇。
一、
在福建沿海的一個小漁村里,52歲的老林時常掛念著家門口的風浪。平日里,打魚收網都得看天氣和海流變化。2021年10月初,他像往常一樣在港口補網,鄰居阿才突然拿著手機過來說,“聽說美國核潛艇在南海撞山啦,還是最新型的!”老林皺起眉頭,“現在的潛艇那么先進,怎么會看不見山?”
確實如此。“康涅狄格”號是美國海軍“海狼級”攻擊核潛艇之一,造價高達數十億美元。艇上搭載有頂級的聲吶系統、導航雷達、精密儀器,平時常年在深海悄無聲息地“盯梢”各國潛艇和水下目標。據了解,這款潛艇自1998年服役以來,常年被譽為“深海幽靈”,號稱可以在水下高速隱身、發現細微水下異動。
然而,就是這樣一艘被美國視為“深海霸主”的先進潛艇,在2021年10月2日南海執行任務時,卻一頭撞上了水下“未知物體”,艇體嚴重受損。按照美國海軍公布的消息,艇首壓載艙被撞壞,艇身結構變形,聲吶罩直接缺了一塊,11名艇員受傷,其中兩人傷勢較重。更尷尬的是,潛艇只得緊急浮出水面,低速“爬”回關島,一路上都不能潛航,場面之狼狽讓外界跌破眼鏡。
老林后來對著海圖比劃著說:“你看南海的海底地形,我們漁民都知道暗礁密布,哪一塊有暗溝、哪一塊有潛流,海圖上基本都標得清清楚楚。美國人手里的海底地圖比咱們還細,他們潛艇那么多傳感器,怎么會撞得這么狠?”
他的問題,其實是所有關注這個事件人的疑問。要知道,美軍每次南海出航都會帶全套測繪數據,還多次派測量船反復掃描。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2021年的《南海航行指南》還特別標注了中沙海槽等重點區域,連海底起伏都測到精確到幾米。再加上潛艇自帶的聲吶系統,理論上幾十海里外就能偵測到地形突變。
美國自己的事故調查報告里也承認,這次事故本可以避免,主要原因是航線規劃和風險評估出了紕漏。調查顯示,事故發生時艇組并未開啟主動聲吶,而被動聲吶又沒能發現海底山脈,值班團隊對于風險判斷有嚴重疏忽。
從普通人的角度,這等于一個老司機在自家門口開車撞墻,任誰都難以信服。“康涅狄格”號能在南海撞山,不僅是操作失誤,更像是一場多方因素疊加的“翻車”,讓高科技裝備成了“瞎子”。
二、
在普通中國人的印象中,過去但凡南海發生點摩擦,美國總是第一時間高調指責中國。可2021年這次事故,美方表現卻極為反常,不僅沒有第一時間公開消息,等消息公開后,更是刻意回避了中國話題。
家住廣東湛江的退休海軍老兵李叔看了相關報道直搖頭:“往常只要南海有點風吹草動,不管是不是中國的事,美方都要扯到咱們。這回核潛艇撞山,連碰都沒提中國,實在罕見。”
回顧美方的反應,可以說極為低調。事故發生后整整五天,美軍才通過太平洋艦隊發出簡短聲明,僅說潛艇撞擊了“未知物體”,強調沒有核泄漏,核動力系統一切安全,完全不提“撞到誰”。又過了近一個月,才終于在一份調查通報中承認是撞上海底山脈,卻依然對任務內容、具體方位避而不談。
對內,美國很快“祭出問責”,直接撤換了“康涅狄格”號的艦長、副艦長和水手長三名關鍵負責人,并且所有責任都歸結為指揮和管理失誤。“我們有嚴格的航行安全程序,但這次沒有達到標準。”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指揮官的這句話,簡直比誰都想把鍋背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早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等多次危機中,美方慣用的就是甩鍋、炒作“中國威脅”,為自身在亞太活動找借口。這次損失這么大,美國卻選擇了自咽苦果,原因何在?
熟悉國際軍事博弈的王先生(曾任船廠工程師)分析道:“美軍這次實在沒有證據。潛艇損傷明顯是撞擊海底山體,事故地點又處在敏感水域,任何‘甩鍋’都拿不出實據。如果硬扯中國,不但說服不了國際社會,還會暴露美軍自家測繪、操作等短板。”
同時,2021年國慶期間中美兩軍在南海的軍演、對峙已處于極高緊張狀態。美國一邊拉著英國、日本等盟友演習,一邊自己潛艇出事,正好碰上中方大規模軍機巡航。假如美方貿然指責,很容易把小摩擦升級為外交風波,甚至引發更大區域動蕩。這種情況下,選擇低調處理,反而是“明智之舉”。
三、
2021年的南海,并非風平浪靜。除了“康涅狄格”號撞山的新聞,那段時間海上暗流涌動,岸上的人很難覺察到水下的較量有多激烈。
廣西北海的王阿姨家門口就是軍港,她的兒子在海軍服役。事故發生后,兒子打來電話叮囑:“最近海上有點緊張,別讓孩子們去遠海游泳。”王阿姨雖然沒多問,但心里明白,兒子提的“小心”,說不定和新聞里的潛艇有關。
2021年9月到10月,南海周邊持續有大國軍演。美國“康涅狄格”號此次潛航任務,極有可能涉及對我國水下環境偵察,甚至是靠近我國島礁搜集信息。在海底這樣一個人類幾乎無法目視的空間里,任何一場擦碰都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高強度對抗下的必然結果。
美國媒體后來披露,潛艇出事后,美軍派出核偵察機在南海低空偵測,這一反常動作引發外界猜測。事故地點雖未公開,但業內普遍認為距中沙群島不遠,正是南海水下地形最復雜、海底山脈分布密集的區域。
不僅如此,從修復角度看,“康涅狄格”號的受損遠超外界預料。艇首、壓載艙結構、聲吶首部均需重建,單是拆解和運回本土的費用就高得驚人。2022年美國海軍確認,修復這艘核潛艇至少需5年,成本將超過8億美元。更麻煩的是,作為僅存三艘“海狼級”之一,失去“康涅狄格”號讓美軍在西太的水下實力大打折扣。
而對于中國來說,這場事故也為完善自身海洋防線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國不僅在南海建設了多座島礁、海底監聽系統,還加強了反潛巡邏和海洋測繪能力。王阿姨的兒子回家后感慨:“水下這東西外人看不到,其實每次任務都像在黑夜里捉迷藏。咱們能守住,靠的是大家一點點摸索出來的本事。”
美方事故報告里也承認,潛艇高強度任務與復雜水域帶來的風險被低估。實際上,事故過后,美軍一度下令多艘核潛艇暫停訓練,全面檢查安全流程。2023年“康涅狄格”號仍在維修,服役前景變得撲朔迷離。
這一切,都顯示出南海水下博弈的激烈和復雜。普通百姓只看到新聞頭條,其實海底暗戰早已成為常態。誰也不敢說,下一個類似事故還會不會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