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哈密5月20日電 題:11萬小時“超級長跑”:戈壁“鋼鐵心臟”守護西氣東輸
中新社記者 關雪昭
新疆哈密戈壁深處,來自中亞的天然氣正通過三臺“鋼鐵心臟”晝夜不息地被輸往東部地區。燃驅壓縮機組被喻為天然氣管網的“心臟”,在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輸油氣分公司煙墩作業區,三臺國產CGT25-D型燃驅壓縮機組自2015年陸續點火試驗成功以來已累計運行11萬小時,創下國內同類型機組最長運行紀錄。
5月19日,煙墩壓氣站西三線國產燃驅壓縮機正在運行。中新社記者 關雪昭 攝
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可控
“過去,我國燃驅壓縮機組長期依賴進口,常常陷于‘受制于人’的被動情境。”煙墩作業區副主任李朝偉指著遠處的大型銀色設備告訴中新社記者,“這臺機組是我國工業燃氣輪機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該機組是國內自主研發的首批30兆瓦級燃氣輪機驅動壓縮機組,單臺功率相當于每小時可發電3萬度。
在設備運行初期,技術團隊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戰。“當時發現潤滑油消耗異常,每天要用掉200升,遠超進口機組3.5升左右的正常水平。”李朝偉回憶說,技術團隊最終發現是油氣分離系統故障導致潤滑油進入煙道。“我們把油氣分離器更換后,又改造了排氣管道,最終使油耗降至與進口設備相當的水平。”通過各項技術優化改造,機組故障停機從最高峰的每年13次降至現在的0次。
5月19日,煙墩壓氣站西二線過濾分離區設備正在運行。中新社記者 關雪昭 攝
戈壁灘上的11萬小時
在戈壁極端環境下保持設備長期穩定運行并非易事。煙墩作業區組建了8人的專業維修團隊,建立嚴格的預防性維護制度。“就像給車定期做保養一樣,國產燃驅壓縮機組每3000小時要做一次小保養,6000小時再來一次更全面的小修。”西部管道公司生產運行部經理趙云向記者介紹,預防性維護時間超過了日常工作時間的60%。
維吾爾族員工艾力夏提·艾尼萬站在“鋼鐵心臟”旁,自豪地說:“我見證了國產燃驅壓縮機組的成長,也親身參與了技術攻關和設備維護的全過程。我們累計攻克振動、超溫等技術難點101項,開展升級優化71項。”與此同時,團隊還將處理故障的全過程詳細記錄,編寫運行規程和檢修標準,逐步實現設備自主維護。
艾力夏提·艾尼萬與同事們在討論壓縮機組技術優化方案。 受訪者 供圖
技術成果輻射多領域
這些來之不易的運維經驗正逐步轉換為更大的價值。煙墩作業區在技術領域累計的經驗成果不僅確保了西氣東輸管道的安全運行,還將技術經驗推廣應用到發電廠建設等領域。截至2025年4月,西氣東輸一二三四線管道已累計輸送天然氣9287億立方米,惠及全國400多個城市、近5億人口。
“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推進油氣管道關鍵裝備國產化,將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國家能源領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公司新疆輸油氣分公司經理張寶寶表示。(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