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調整存款利率,需要存定期的客戶,現在還可以在手機銀行上存款。”2025年5月19日晚間,一名國有大行的客戶經理將這則消息群發給了客戶。
5月20日清晨,該客戶經理收到的行內郵件顯示,最新的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是:活期存款年利率由0.10%下降至0.05%,一年期及以下的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均降至“1”字以下,三年、五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分別降至1.25%、1.30%,均下調25個基點。
另一位國有大行的柜臺經理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聽說存款利率調降后,5月20日清晨,該柜臺的存款系統未完成更新前,不少人就來轉存此前到期的整存整取產品,但聽說今天開始按照新的存款利率執行后,便開始詢問其他銀行理財和保險產品。
存款利率的一絲變動左右著投資者理財的擺布方向。
隨著定存產品的利率優勢逐漸在下降,銀行理財開始再次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同時,為吸引投資者,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打出多套 “誠意牌”。如降費率、密集推出短期高收益產品等,以提升投資者的參與度。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此前一些投資者為獲得更高收益、更安全穩定的投資產品選擇跨省、跨區域儲蓄,因此得名“存款特種兵”,現在其中一部分人轉向了銀行理財。
從“存款特種兵”又轉回銀行理財達人
2025年,存款利率進入“1”時代,曾是“存款特種兵”大軍中一員的郭先生再次將目光聚焦到銀行理財。
郭先生,年近60歲,在投資領域有著豐富的經歷。20世紀90年代,他投身股市,摸爬滾打多年積累部分資金后,于2014年開始進行銀行理財投資。
彼時的銀行理財市場熱鬧非凡。《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余額達15萬億元,較2013年的10.21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6.9%。當時,互聯網理財興起,銀行通過提高短期理財收益率應對沖擊,有銀行3個月期理財產品利率達5.5%。郭先生也順勢購買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風險等級為PR3的理財產品。
然而,市場環境不斷變化。2018年,《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要求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需從“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型,禁止承諾保本保收益。此后市場利率下行,銀行理財波動常態化,收益持續走低,到2020年部分短期限產品收益率跌破3%。至2022年,郭先生已經嘗試購買了所有國有大行及股份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對銀行理財投資也有了不一樣的考量。
2023年,在外出旅行過程中,郭先生意外發現外地城商行存在利率差。借此契機,他將共計千萬元的銀行理財贖回,轉向銀行存款,加入了“存款特種兵”大軍。
2023年,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存款掛牌利率密集下調3次,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年初的 2.65% 降至年底的2%,而部分中小銀行、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尚未及時跟隨下調,甚至仍處于“4字頭”。較大的利差,吸引了不少儲戶開啟“存款特種兵”模式。?
不過,市場形勢瞬息萬變。郭先生坦言:“現在這種方式的風險成本相對較高,加上存款利率普遍較低,去外地存款已經不太合適了。”
2025年初銀行理財收益率波動下行,他感知到了市場的變化,也接受了收益率的波動。4月以來,理財市場回溫,郭先生再次購入了3款新發的理財產品。目前,他的理財資金主要分布在1家股份行和 4 家城商行,一款業績比較基準為3.60%—4.20%的華夏理財產品到期后,最終收益率達到3.65%,這讓他對當前的理財選擇頗為滿意。
接下來,郭先生還有大約5筆理財產品即將到期。面對到期資金,他保持著謹慎且敏銳的態度,持續觀察市場動態和各銀行理財產品的情況,為下一步的資產配置精心謀劃。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存款利率不斷調降的背景下,存款搬家至銀行理財是市場自然選擇。當前1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1%以下,而銀行理財受益于債市行情,部分產品收益率更具吸引力,形成“比價效應”。這種現象反映了投資者對收益的合理追求,但需注意理財并非“無風險”,其凈值會隨市場波動,投資者需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避免盲目跟風。
銀行及理財子打出“誠意牌”
在郭先生當下購置的理財產品中,短期理財產品居多。
理財經驗超過15年的張先生也認同這一做法,“銀行理財就買短期的。”張先生提到,他會將資金劃分為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短期資金用于購買銀行理財,長期資金則購買穩健理財組合及指數基金的組合。
投資者對短期理財的青睞,促使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積極布局。為吸引投資者,近期不少銀行密集推出短期高息理財產品。
招銀理財在“五一”小長假前夕重點宣傳了多款風險等級在R1和R2的理財產品,部分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可達3.4%;平安理財一款最短持有期為7天的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達5.04%,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5.32%。?
薛洪言表示,短期理財備受青睞,主要因其流動性強、風險相對可控,符合當前投資者對資金靈活性的需求。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短期產品能夠更快地適應市場變化,從而避免長期鎖定導致的收益損失。但短期理財收益通常低于中長期產品,投資者需在流動性和收益間做好平衡,同時關注產品底層資產(如短債、同業存單等)的穩定性。
除了推出高收益產品,銀行理財公司還在費率上讓利。張先生提到,對他而言,高收益能否達到業績比較基準是最關心的因素,此外,看到理財產品降費或有優惠活動等也會購買。近期,多家理財公司相繼發布費率優惠公告,對旗下多款產品進行階段性降費。?
中銀理財于2025年5月20日至7月17日對“中銀理財-穩富(雙月開)002”產品B份額費率進行優惠,即產品銷售服務費率由0.30%(年化)下調至0.10%(年化)。
光大理財發布公告稱,將于2025年5月21日(含)至2025年12月03日(含)期間開展“陽光金豐利樂享198期(機構專享)”理財產品費率優惠活動。管理費率將由0.15%降至0.07%,銷售服務費率由0.2%下調至0.08%。
華夏理財于5月19日(含)對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74號新增發行K份額,實行銷售手續費率階段性優惠,優惠后費率為0.10%/年。
與此同時,為快速響應市場利率變化以及提示投資者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也在下調業績比較基準。例如,東莞農商行、唐山銀行、興銀理財等機構發布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公告,部分產品基準調整幅度超過100個基點,利率下限低于2%。
(作者 劉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劉穎
經濟觀察報金融市場新聞中心記者,關注銀行、消費金融、平臺金融、AMC、融資租賃、擔保等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