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九點,英雄聯盟賽事官方在微博宣布,Uzi即將成為名人堂的第二位成員。
這個消息并不算意外。因為早在一個月前,外媒的提前爆料就讓“Uzi入選名人堂”成為了社區里熱議的話題。拳頭即將為他打造薇恩與卡莎皮膚的消息也被早早曝光,甚至連Uzi自己,在先前的直播中都不得不回應這場“未官先熱”的風暴。
但當這則消息真的落地,爭議、情懷、質疑與歡呼,仍然一齊涌來。
是冠軍數量不夠,還是影響力太多?是商業營銷的投票結果,還是對一個時代的遲來致敬?在“Hall of Legends”這個既仿照美式體育傳統、又充滿Riot特色的評選中,Uzi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寫下了兩篇文章,不為蓋棺定論,而是希望在熱鬧之余,留下一些認真討論的痕跡。
Uzi入選名人堂并不意外
( from Nicole)
歷經一個月的英雄聯盟名人堂選人風波,終于在今天塵埃落定了。
北京時間5月20日早上9:00,英雄聯盟賽事官方發布微博宣布,LPL傳奇選手Uzi成為英雄聯盟名人堂第二位成員。
盡管Uzi的入選飽受爭議,但應該沒有觀眾對于Uzi的入選感到意外。
因為拳頭在去年推出名人堂的伊始,就說明了冠軍數量并非評選名人堂選手的唯一標準。
拳頭提到:“任何在一級聯賽,包括LCS(北美)、LLA(拉美)、CBLOL(巴西)、LEC(歐洲)、LPL(中國)、LCK(韓國)、PCS(東南亞/港澳臺)、VCS(越南)、LJL(日本)中累計參賽滿五年的現役與退役選手,都有機會因其持續性的影響力而被提名并獲得榮譽。”
而最終的入選者則由一個各賽區和電競社區代表組成的評審團從候選名單中投票選出。評選標準包括國際和地區賽事的冠軍頭銜、對電競發展的推動、對游戲競技環境的影響、獲得的獎項等多個維度。
如果我們把這些評選標準拆分來看,其實只有一個硬性標準,就是在一級聯賽累計參賽滿五年的現役與退役選手,其他關于影響、推動、獎項等維度都是軟性的指標。
而其中最關鍵的,恰恰就是“對此競技與游戲持續的影響”這一軟性指標。
因為英雄聯盟名人堂的推出,除了本身的紀念意義以外,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售賣皮膚,加速游戲的營收能力,讓玩家能夠持續不斷地投入到游戲當中,投入到職業聯賽當中,形成正向反饋與正向循環。
這就與最被認可的NBA名人堂區分開來了。因為拳頭作為一個商業公司,而不是一項運動的非營利性組織,注定了它不會將冠軍數量作為唯一指標來將名人堂選手加入賣皮膚的序列,而必須在其中考慮選手的影響力。
Uzi的硬性指標自不必說,十一年職業生涯中,他既有MSI這一國際賽事冠軍,也有LPL賽區冠軍,雖然冠軍數量上不可比擬Faker,但作為從S2就開始征戰賽場的明星選手,他對于英雄聯盟在中國賽區的推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爭議性為賽事帶來的轉化能力。
彼時英雄聯盟剛剛上線中國大陸,作為一個新游戲及新賽事在一個新地區的推廣必然要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話題鋪陳。而Uzi作為一名長期存在于LPL賽區且飽受爭議的選手,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超級話題載體。
場上他是繞后的五殺VN,是塔下冷靜走位的倒鉤霞,場下他是對著基地修網工作人員怒吼的職業選手,是因為不滿戰隊管理而說出“感覺今年S系列去不去都可以啊好像沒什么意思了”的意氣小孩。
一邊是極具視覺效果的華麗操作,一邊又是并不成熟的性格,Uzi既收獲了一批極具購買力的“白子”,又收獲了一批在社區論壇都隨處可見的“黑子”。
只要Uzi一出現,無論是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都能很快地吸引觀眾視線。通過這些爭議性話題,英雄聯盟可以不斷地卷入新的觀眾。
直到2018年RNG在全球總決賽上2∶3爆冷輸給G2,官博收獲了62萬評論,時至今日,英雄聯盟中都沒有再出現過這樣在輿論上擁有如此體量的選手。
而這種輿論上的影響力甚至一直貫穿到了Uzi已經二次退役兩年后的今天——早上9點公布的Uzi入選名人堂,因為討論度極高,我們今天就要出稿子來談談這件事。
而除了討論度之外,談及Uzi的影響力,我們也不能不提及他對于英雄聯盟ADC這個位置的貢獻。
從2013年首次亮相世界賽開始,Uzi就以極致的操作和壓迫力,成為了全球最具標志性的ADC選手之一。
他不僅憑借精湛的操作技巧和無所畏懼的游戲風格,吸引了無數粉絲,還重塑了ADC在團隊中的地位,改變了LPL對下路的理解。
不僅RNG在Uzi的帶領下,多次采用“養狗戰術”,圍繞ADC進行資源傾斜和戰術部署。彼時的強隊WE、EDG也都紛紛重視起來AD在團隊中的作用。
甚至當時的LPL賽區都被稱之為“最盛產AD的賽區”。iboy、JackeyLove、Able等新一批的AD選手都在Uzi之后層疊出現。
可以說在拳頭的評價標準上,起碼在競技與游戲影響力這一條上,Uzi是合理的人選標準。
當然,我們也理解部分觀眾對于Uzi入選名人堂的不認可。因為說到底還是有很多在冠軍數量上優于Uzi的選手。
但試問,在Faker之后,誰又能成為第二位入選名人堂并獲得廣泛認可的選手呢?
Faker已經成為了一座豐碑,在他十一年的職業生涯里,五次奪得冠軍,S賽保底四強,中路萬花筒,從刺客到戰士再到法師全能,輿論影響力第一,賽區統治力第一。誰在他之后成為第二個名人堂選手都會頗有爭議。
但選擇Uzi的好處可能是,名人堂之后再選擇誰,可能大家都更不意外了。
拳頭名人堂里的傳奇和名人們
( from 石翔)
Uzi名人堂的新聞因為早上新華社朋友的推動,在朋友圈一陣刷屏。
這事兒肯定是好事,起碼是從拳頭的角度肯定了中國市場對其電競生態的重要性,因為類似的選擇可以是Bjergsen、Caps,反而不太能是有更多成績的BeryL。
如果非要從中國市場里選一個,可能蓋棺定論的Uzi比還在賽場的TheShy要更容易操作一些。
或者說對于中國的英雄聯盟觀眾和玩家來說,在拳頭的名人堂里,李相赫第一無可爭議,只要第二名是一位中國選手就好了,不管是誰,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選擇。
拳頭游戲在去年落地Hall of Legends的時候,中文表達里把它翻譯成了名人堂,這是一個從美式文化里借用過來的概念,近150年的先河來自于The 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一所由紐約大學校長麥克拉肯修建的建筑,收錄了102名美國公民,現在還保留96位。
后來美國的職業體育聯盟推廣了Hall of Fame這個概念,進而被更多的體育項目所采納,以褒獎運動員。
Fame這個詞通常指一個人因其成就、技能或公眾關注而廣為人知的狀態。
名人堂之所以有討論度就是因為什么是“名人”并不是一個可以靠打榜來量化的概念,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家才熱衷于做這樣的名人堂活動,爭議和討論本身就是名人堂最重要的價值,被褒獎的選手更像是一個添頭。
拳頭更有意思,它沒有完全用Hall of Fame,而加入了自己的元素Hall of Legends。
第一眼看是和英雄聯盟本身的名字契合,但如果非要咬文嚼字,Fame和Legends確實不是一回事兒。
Uzi絕對當得起Fame,他也塑造了屬于他自己的世代,如果選GOAT,他也可以成為候選人。
他在一段時間里擁有了圍繞自己展開話題的能力,也走出了中文互聯網的限制,他成了英雄聯盟歷史上重要的符號之一。
當時,有太多的人為了這個符號而投入,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中,Uzi作為一個概念在公共話語體系中的成長甚至可以作為解讀騰訊這家公司對中國互聯網影響力的案例來展開。
當有合適的契機,有足夠的利益,當系統被調動的時候,簡自豪也承擔下了Uzi的重量,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技術展示,最終“YYDS”成了一個成功打造互聯網文化符號的案例。
當然,有推動就有反噬。2022年,我在中國一個不太繁華的邊境城市做采訪,采訪對象是一個19歲的電競專業學生。當他自然又篤定地說出“如果你不喜歡Uzi,你還是中國人嗎”時,符號的重量像一座大山,壓得人窒息。“YYDS”和“不喜歡Uzi不是中國人”都是名望(Fame)的一部分。
這都是Uzi擁有且廣為人知的。
那么在整個英雄聯盟的生態里,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之后像Bjergsen和Caps,甚至當葡萄牙語或者越南語社區繼續壯大,可能代表足夠的名望時,也許越南選手或者巴西選手也可以進入Hall of Fame。
可是問題來了,如果真的要說Legends,一個代表了持久、深遠和象征意義的詞,那神殿里可能只能擺上李相赫的雕像。
這也沒什么可以額外討論的,這更多是受限于整個項目的歷史長度。NBA的歷史里,能夠算得上Legends的估計也數不出十位。
當這個每年賣皮膚的評選繼續下去時,也許可以改名字叫Riot Games Esports Hall of Fame,順帶把無畏契約和云頂之弈的選手們也納入考量,再加上皮膚之間的聯動,一年選三個人,也許在名人堂里可以多一位傳奇和一些名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