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優秀科普童書是點燃科學興趣的火種,是完善認知結構的腳手架,也是提升科學素養的有效工具??破臻喿x的獨特價值在于,通過具象化敘事打破學科壁壘,以問題導向激發探究本能,用勵志人物案例培育文化認同。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需要中小學教師做科普閱讀的引領者,將優秀科普童書積極引入課堂教學,在學校、班級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與校外科普基地深度綁定,多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讀行結合、讀以致用、以做促讀,形成青少年科普閱讀習慣養成與科學素養提升的正向循環。
一、巧用科普童書教學,擴展學生知識邊界
知識類科普童書大多從現實場景切入,通過多知識譜系的敘事模式、生活化的情景復原,能極大地改變青少年對科學的印象。尤其是在近年來科普童書出版方興未艾的背景下,不只是科學課,中小學其他課程也都可以靈活運用優秀科普童書,在增進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同時,增加課堂教學的科學含量。
例如,小學數學課講解比例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借助科普繪本《如果把銀河系裝進盤子里》,將學生無法想象的浩瀚宇宙具體化,強化學生對于比例概念的直觀認識。中學地理課講述礦產知識時,教師可借用《地理上的經濟學》中的案例,使學生既獲悉地理與經濟的密切關系,也了解到不同國家優勢產業發展背后的秘密。化學教師在講述化學元素等知識點時,也可以結合通俗易懂的《門捷列夫很忙:給孩子的化學啟蒙》、“萬物有化學”系列、《迷人的材料》等,讓學生從常用的生活物品中提煉復雜的科學原理,感知科學如何改變、塑造現代生活與人類文明。
科普童書不只是傳遞科學知識的媒介,還是點燃想象力、創造力的火種。在全球人工智能盛行的當下,比傳授科學知識更緊迫的是培育“求真、創新、協作、擔當”的科學精神。除了非虛構類的科普童書,屬于虛構類的科幻故事也能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涵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適時適當引入《錢學森傳》《楊振寧傳》等知名科學家的人物傳記,或者《三體》《流浪地球》等“科學教育的最佳催化劑”科幻小說,都能有效激發學生對科學世界的向往,無形中也塑造著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價值觀底色。
二、讓科普童書隨處可見,培育科普閱讀共同體
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功夫在課堂,亦在課堂之外。圖書館作為知識樞紐的功能固然要充分加以發揮,班級科學閱讀角的作用也不能小視。新學期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為班級配備與本學期教學內容有關的優秀科普童書,把班級打造成書香四溢的小型科學圖書室,或觸手可及的科普閱讀基地。
更為理想的情況是,教師全面調查班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偏好,設立學科閱讀書架,如地理書架、歷史書架,或者植物書架、昆蟲書架等。書架上的科普童書可以提前策劃、科學擺放,如按照虛構類與非虛構類作品、工具書與學術專著等分門別類。以“昆蟲書架”為例,一欄可擺放《昆蟲記》《昆蟲漫話》“酷蟲學??破章嬒盗小钡热の缎詮姷目破胀瘯?,另一欄可添置《昆蟲博物館》《昆蟲臉書》等偏工具性的案頭手冊,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并傳授他們基本的圖書分類知識。
另外,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成立不同學科的閱讀興趣小組,讓有共同閱讀愛好的學生共讀一本書、一類書或同一主題的書。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鼓勵他們分享心得,并將閱讀收獲可視化、產品化。閱讀社群的建立,關乎知識積累,更涉及個人成長、社會聯結與教育生態的構建,有助于學生跨越淺層閱讀,通過多種觀點碰撞提煉核心思想,讓興趣發酵為深度學習,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科學的星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座。
三、堅持讀做結合,做科普閱讀的引領者
科普不只是學習科學知識,還要從“紙上談兵”升維到“知行合一”的動手實踐。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就要為他們提供更多手腦并用開展科學創新活動的機會。
目前,無論是互動性極強的立體書,還是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的科普童書,都種類繁多、佳作頻出。科學課教師或者家長可以充分發揮這些書的閱讀價值,選取一批具有“工具書+實驗手冊”雙重屬性的童書,或為學生演示書中實驗,或和學生一起做實驗,把學生引向科學世界的深處。例如,《小學生都愛的科學實驗》《讓孩子愛上科學的趣味實驗大百科》等,讓青少年在家中就能完成“自制凈水器”等有趣的實驗項目。還有一些科普童書加入了科技元素,掃描書頁即可調用虛擬實驗室資源。例如,學習“橋梁承重”時,學生可以用此類書中的增強現實技術,了解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受力變化,再借助材料,動手操作實際驗證。這種從書中知識、數字工具到現實場景的閉環,使抽象的科學概念直觀化,閱讀效率大幅提升。
學校層面則應多為學生配備操作性強的科普童書,并適時擴展科學教師專兼職隊伍,使學生讀完科學實驗書籍,即可在教師的幫助下,放心大膽地動手做實驗。同時,學校也要與出版社、博物館、展覽館等合作,建立“科普書導流—社會實踐—成果轉化”的機制,凝聚科學教育的社會合力。一旦學生在親身參與過程中感受到科技轉化的成就感,對優秀科普童書會越來越愛不釋手,對科學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科普閱讀不僅關乎知識的傳遞,更關乎民族科學基因的延續。在全民科學素養提升上,學校責無旁貸,教師重任在肩,要用科普閱讀點亮課堂,用實踐創新點燃學生夢想。當優秀科普童書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時,其便從文化知識的載體升華為文明的基因編輯器。這場靜悄悄的閱讀革命,終將孕育出更多改變世界的科學新星,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也必將再創輝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支撐。
?。ㄗ髡呦挡澈4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本文系遼寧省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科技強國背景下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對策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1日 第09版
作者:張貴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