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實踐,是教育的鮮活課堂。從田間地頭的“自然學堂”到匠心獨運的“非遺工坊”,從科技賦能的“智慧農場”到家校聯動的“生活課堂”——金堂縣各學校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品牌,讓“勞動最光榮”的信念扎根童心,讓“創造向未來”的種子悄然萌發。
今天,我們將走進成都師范附屬小學金堂分校的勞動教育現場,看孩子們如何用雙手丈量土地的溫度,用汗水澆灌成長的智慧,用創新點亮勞動的意義。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成都師范附屬小學金堂分校積極響應新教育理念與政策號召,以“小鬼當家” 主題式勞動教育課程為核心,扎實推進勞動教育工作。
一、以“當家”之名,立勞動之根
“小鬼當家”勞動教育課程中的“小鬼”指活潑可愛,透著聰慧、勇于探索創新勁兒的小學生。學校通過“當家”系列課程,根植小學生勞動意識,培養其勞動技能與習慣。學校依托市級課題《“小鬼當家”主題式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研究》,根據小學生習慣養成規律,構建了適合本校學生的勞動課程體系,同時發揮成都市智慧課程發展聯盟資源優勢,推動本校勞動教育科學化、系統化發展。
低年級:著重培養勞動興趣和習慣,通過整理書包、穿衣疊被等自我服務勞動,奠定發展基礎;中年級:鞏固基礎勞動技能,通過班級勞動和簡單家務勞動,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感;高年級:拓展勞動范圍,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勞動實踐,進一步增強勞動責任感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三課一體”,打造多元實踐場景
必修課筑牢根基,學科課滲透拓展深度,實踐活動強化應用。
01
必修課保障
每班每周安排一節勞動課程,為勞動教育提供充足時間保障。課程內容緊密圍繞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大領域,明確各年級具體勞動教育內容。
02
學科融合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深挖勞動教育元素,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實現學科融合,達成勞動育人目標。語文課本中《鄧小平爺爺植樹》將種植勞動引入現實;數學課程中《認識里程表》讓學生變身“家庭水電抄錄員”;科學課上的“植物觀察”讓學生變身種植“小農夫”......
03
實踐筑基
(1)“小鬼當家”種植忙
學校利用現有勞動種植基地開辟菜園,學生全程參與蔬菜種植到收獲。從翻土播種到澆水施肥,再到收獲采摘烹飪,實現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多重收獲。
(2)節日主題樂
學校依托各類節日,精心策劃系列主題活動,在活動中點燃學生勞動熱情。端午節,繪五彩蛋、縫制香包、包粽子;中秋節,做燈籠、制賀卡;元旦節,寫對聯、寫福字、剪窗花......妙趣橫生,種下勞動種子。
(3)常態實踐足
學校定期開展“我是小廚師”“家務小能手”“勞動技能大比拼”等系列活動,通過動手、動腦實踐活動,激發勞動熱情,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
三、文化浸潤,根植勞動精神
01
環境營造
學校厚植勞動價值理念,優化勞動文化建設。在校園樓道展示區、勞動實踐教室等多處擺放傳統農具,定期更新文化主題墻,讓學生在校園環境中處處感受勞動的魅力。
02
榜樣引領
邀請勞動榜樣人物走進校園,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感受價值引領。同時,通過綜合評比,選評先進班級、最美個人等榮譽,激發學生勞動參與積極性。
四、專業引領結碩果
學校組建了“1+1+N+N”的專業師資隊伍,含分管領導、專職勞動教育教師、班主任和校外勞動教育兼職教師。同時聘請校內清潔工人、食堂師傅、園丁擔任勞動教育輔導員,成為學校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的有力補充。日常結合專業教研、專項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勞動教育專業引領結出繁盛碩果,學校教師撰寫的十余篇勞動教育論文在成都市教改、課改論文評選中獲一、二等獎,學校勞動課程榮獲四川省立德樹人創新案例一等獎、成都市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優秀案例,課題研究階段成果榮獲成都市教育科研課題階段成果二等獎......
未來,學校將深化“小鬼當家”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借助 AI 技術創新課程形式,融合課程、實踐與技術,豐富勞動教育內涵。聯動家庭、學校、社會,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勞動育人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