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巴什區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第四次推進會在區第一小學舉行。作為區域課改的先行者,區第一小學以“問題化學習”為核心,通過全學科實踐展示了“培養會提問、會追問、會解決問題的人”的育人成果。
“為什么這場雨被稱為‘雷雨’?”“同學們,看吶,這就是雷雨來臨前的樣子,你們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怎樣的氣息嗎?”在二年級折亞寧老師的《雷雨》示范課上,折亞寧以“暴風雨三疊奏”為審美主線,設計“問題鏈+情境鏈”雙軌教學,巧妙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課堂上,折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雷雨前烏云壓頂、樹葉靜止、蟬鳴消失的景象,引導學生從“滿天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等文本描寫中體會壓抑氛圍。在解析雷雨過程時,創新性提出“暴風雨三疊奏”概念(雨起-雨驟-雨歇),通過擬聲詞“嘩嘩嘩”和視覺模糊描寫,幫助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層次與技法。課堂采用生成式教學,當學生質疑“蟬鳴變化”“蜘蛛行為”時,教師引導自主探究,學生提出“悶熱致蟬失聲”“蜘蛛避雨返網”等見解,在思辨中深化對自然現象與文本表達的理解,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 在本次課改中,我深刻體會到教學邏輯從‘知識灌輸’向‘素養培育’的轉型。以往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而今通過‘任務群+項目化’設計,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我反思到,教師應從‘舞臺主角’退為‘幕后導演’,通過設計階梯式任務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實現深度學習。 ”八年的課改之路,讓折亞寧蛻變成如今的“教學大拿”。
這邊語文課程展示讓學生們沉浸在《雷雨》的戲劇情境中,而另一邊發生在體育館內的體育課程則上演著“星際特訓”——在《發展位移速度的游戲體能練習》課堂上,周雷老師以“趣味融合,活力體能”為引導,將操場變成“闖關樂園”。
整堂課學生全程投入,汗水浸透衣衫仍不喊累。游戲化的設計將體能訓練轉化為趣味挑戰,既保證運動強度,又融入協作與策略。下課鈴響時,學生們意猶未盡。
除主會場活動外,康巴什區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還開展了9個學科的學科匯報、課例展示、講評交流及專家講座等活動,以“課堂展示+深度研訓”的立體模式,全面展示了區域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以及區一小教育集團開展“問題化學習”的研究成果,為區域課改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數學課變成了“回應帕斯卡質疑”,科學課在校園里“尋寶揭秘”,勞動課是設計校園標識牌,連美術課都在研究“怎樣畫出會動的畫”……這些變化讓學習變得像探險一樣有意思。
“以前都是老師講,我們記。”五年級的王夏雨說,“現在老師會問‘你覺得呢’,我們可以自己找答案,感覺特別有成就感?!?/p>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蛋褪矃^依靠堅定不移的課改實踐,撬動育人方式的全方位變革,為“培養面向未來的問題解決者”寫下生動注腳。此次推進會既是區域教育實力的集中展現,更是進一步推動區域課改研究深化的嶄新起點。未來,康巴什區將在久久為功地探索與實踐中,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樣態、新成效、新境界。
(圖/文:馮靜 視頻:張欣誼)
編輯:李仙渝
校對:金華豐
審核:李臻昊 王芳
終審:紀杰峰
聲明:康巴什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康巴什發布》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