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網截圖
桃源縣梨樹埡村位于龍潭鎮北部,面積2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90米,全村335戶,1175人,其中貧困戶90戶,315人,是“老、少、山、窮”地區,是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同時也是省級貧困村。據說,這個地方還與賀龍元帥有過一段淵源……
相傳,賀龍元帥年輕時帶領一批人在梨樹埡村挖過礦,后來鬧革命帶兵經過這里,保長劉三給他送過兩筐糖兒梨,賀龍發現好吃,就買了四筐送給戰士們,解放后,賀老總仍記得梨樹埡梨子的味道,還吩咐老紅軍鄒金堂給他帶過兩袋……照理說,既有歷史淵源,又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梨樹埡村富起來似乎不是難事,但由于該村地理位置偏遠、基礎條件欠缺、群眾觀念落后、支部戰斗力弱,多年來一直被貧窮所困,脫貧致富成為該村幾年來的主要目標。
10月18日,記者走進了梨樹埡村。沒有想象中的泥濘,一條筆直的水泥路纏繞山間直達村部,沿途樹木林立,中華野生獼猴桃保護基地默守一旁,朝陽的山坡上光伏發電煥發著勃勃生機……該村支書王力軍告訴記者,梨樹埡如今的春色無邊,離不開“三駕馬車”的功勞。
梨樹埡村光伏發電項目頂面
王立軍所說的“三駕馬車”正是梨樹埡村近年來主要的產業扶貧項目:梨、獼猴桃、光伏發電。在他的帶領下,梨樹埡村支兩委一班人,抓基礎設施、抓產業發展、抓隊伍建設,建立了“貧困戶70%+合作社20%+村集體10%的”分紅模式,2016年底,幫助成立了梨富種養合作社,投入資金60萬新建300畝梨園基地,投入60萬元建設獼猴桃基地,梨園成熟后預計每年可創收150萬元,每個貧困人口收益可達5000元,獼猴桃基地預計可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創收20萬元,每個貧困人口預計收益600元,省市縣三級投資80萬元的光伏發電項目,預計今年可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4年來,梨樹埡村脫貧64戶223人。
梨樹埡村獼猴桃基地開山撫育現場
梨樹埡村的自然風光極為秀美,中華獼猴桃保護區、梨園、竹子見竹海、安樂山古寺、古杉古松、城門溝、團象溪等,大都是鬼斧神工般的天然風貌景點。然而受地理位置所限,即使名揚在外,也鮮有人來。為了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通路、通網勢在必行。兩年來,在梨樹埡村支兩委努力下,投入資金70萬元,完成了電力農網改造,投入資金32萬元,修建村組公路15.2公里,發展林業生產,帶領群眾致富,新造林4300畝;投入資金220萬元,新增有線電視2000戶,新增有線電視線路110公里;通過聯系領導和后盾單位,硬化公路20公里,完成龍潭鎮到村部34.5公里的光纖工程、修建了村級服務平臺和五保之家、新修了灌溉溝渠……
梨樹埡村莊規劃征求黨員干部和群眾意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使梨樹埡村順利“摘帽”,最好的“藥方”就是擁有一支“接地氣”的黨員干部隊伍。
得知江家灣村的江濤家庭因病致貧,該村委立即為江濤申請了2萬元小額貸款發展養殖。江濤告訴記者:“現在我家養了十幾頭的牛和豬,加上種的20多畝地,和村里的分紅,一年的收入5萬,比在外面的收入還高”。該村的一位年近七旬耳聾老大娘,因不慎丟失了勞保卡,跑了三十多里山路求助村支書徐建華,徐建華二話沒說,丟開手中的事,陪她到農業銀行辦理了補卡手續,還把大娘送上回家的車。老大娘逢人便講:“徐支書比我的親兒子還要好!”
2014年村級21公里干道擬硬化需要進行路基改造,預算資金缺口大,而當時村級賬面無一分錢,村黨支部堅定“要致富先修路”的決心,徐建華帶頭捐款2萬元,時任村主任姜長兵捐款五千元,婦女計生專干吳彬枝有兩個小孩讀大學,家庭本身就困難,她與丈夫商量,勒緊褲帶硬擠出來三千元。村支兩委干部的帶頭喚起了全村百千群眾“建家鄉修好路”的熱情,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里,村委會硬是籌集捐款三十多萬元。
“現在的梨樹埡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生活的條件、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農戶的思想認識、認可感和幸福感都在提高,三條公路修通后,桃源縣城到梨樹埡村只要一小時,到時來游玩的人就會更多了”龍潭鎮黨委書記王杰談及梨樹埡村的變化時,不禁感嘆道。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網
記者:劉璽東 易賽楠 邱琪
編輯:劉眉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