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老天爺像打翻了調味罐。
南澇北旱的消息在村頭傳得沸沸揚揚。東北的老張盯著地頭泛白的鹽堿地直嘆氣。"堿地白花花,十年九不收",這句老諺又在耳邊打轉。
可隔壁老李的玉米地卻青郁郁的,咋回事?原來老李早聽了農技站的課,開春就攢了兩車草木灰。"老輩人用秸稈燒灰壓堿,如今得配上科學法子。
"他邊說邊指著地里新鋪的滴灌帶,水珠正慢慢滲進板結的土塊。南方的王大姐可愁壞了,連續三場暴雨泡軟了稻田。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稻根都開始發黃。
她想起去年村里發的防災手冊,趕緊叫上老伴挖排水溝。"排水溝要深挖三寸,坡地得開'之字溝',老書記以前常念叨。"遠處的氣象大喇叭突然響了:"明晚有強對流天氣!
"曬谷場上的大爺大媽們立刻忙活起來,塑料布嘩啦啦蓋滿糧堆。
西北的老趙望著灰蒙蒙的天直皺眉,沙塵暴又要來了。
他去年試種的耐鹽小麥剛出苗,可經不起沙子埋。"多虧聽了縣農科所的建議,提前扎了草方格。"那一行行稻草編的格子,正牢牢抓住松動的沙土。
村東頭的大棚基地里,年輕的技術員小陳在教農戶蓋防曬網。"高溫天別想著靠澆水降溫,地膜要留透氣縫。"他隨手翻開一本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各茬作物的耐鹽數據。
可總有些老把式不信邪,覺得祖上傳的看云識天足夠用。
"去年就因為沒看天氣預報,多灌了水,地堿得更厲害了。
"村主任在廣播里著急喊話,提醒大家別丟了老經驗,也得學新法子。
鎮農技站的門口這兩天擠滿了人,都來問鹽堿地咋改良。站長攤開地圖一一指點:"東北要防春澇返堿,華北得盯緊伏旱保墑。
"他特意提到青島的試驗田,可沒說清楚人家用了多少淡水。"咱本地的土辦法得和滴灌結合,一味學外地可不行。"路過村口的宣傳欄,新貼的"防災明白紙"被風吹得嘩嘩響。
上面列著各月農事:五月防雹,六月排澇,七月護苗抗鹽堿。有個細節沒寫明白:不同作物的耐鹽極限到底是多少?這讓不少農戶心里犯起了嘀咕,紛紛掏出手機打算問問專家。
我個人覺得,老輩人的經驗像壓艙石,科學技術就是指南針。就說這鹽堿地吧,光靠曬鹽壓堿不夠,還得摸清土壤的"脾氣"。
村西頭的老把式最近有了新發現,泡過豆子的水澆地居然能降堿。
"這算不算土洋結合?"他笑著跟大伙比劃,眼里滿是期待。眼下最要緊的是,各戶得趕緊查查自家地的墑情。
排水渠該清的清,防曬網該備的備,別等災害來了抓瞎。要是拿不準主意,鎮上的農技員隨叫隨到,電話就貼在村委墻上。糧食安全從來不是靠擴大面積硬撐,把現有地伺候好才是真格的。
"人勤地不懶,只怕瞎胡干",這句老話到啥時候都不過時。只要咱把老經驗和新科技擰成一股繩,啥天氣都難不倒咱種地的!
現在就行動:先看天氣預報,再查田間排水,最后問問農技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