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印巴沖突后,中國殲-10表現出色,大敗印度空軍。然而,印度又隨即鼓吹事實并不是巴基斯坦宣傳的那樣。隨即采取了一些措施,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當莫迪政府宣布停火協議達成時,克什米爾山谷并未迎來預期中的平靜,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在外交、軍事、輿論三條戰線上的連環動作。
一、印度進行輿論管制,現代版的"皇帝新衣"
停火協議剛達成,印度信息電子部便緊急下達了第144號行政令,一夜之間封禁了包括《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內的37個中英文媒體賬號。這場信息清洗運動直指2月27日的空戰細節——巴方公布的飛行記錄儀數據顯示,殲-10CE在80公里外鎖定印軍蘇-30MKI,創造了超視距空戰的新紀錄。為消除這場"不可言說的失敗",印度通信部甚至要求SpaceX屏蔽星鏈系統中涉及空戰畫面的152個頻段。
然而,印度這樣的做法也是掩耳盜鈴,終究難掩真相。英國《簡氏防務周刊》通過衛星圖像對比發現,印軍斯利那加空軍基地的蘇-30機庫出現異常空置,與巴方宣稱擊落3架戰機的說法相互印證。更諷刺的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內部流出的維修報告顯示,返廠戰機殘骸上檢測到PL-15導彈的鎢合金破片,這種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空空導彈,其殺傷半徑較印軍R-77導彈擴大40%。當技術細節成為打臉鐵證,莫迪的輿論管控反而淪為國際笑談。
二、印度在克什米爾增兵
在拉達克東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印度第14集團軍正進行著本世紀規模最大的兵力投送。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衛星監測,印軍已在控制線附近集結17個師級單位,包括新組建的"雪山突擊隊"。這種兵力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部署82人的驚人水平,遠超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防御標準。
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萬內部報告指出,前線部隊的冬季補給缺口達43%,T-90坦克在零下30度的故障率飆升至67%。更致命的是,巴基斯坦在邊境部署的"獵鷹"防空系統,其探測范圍覆蓋印度縱深400公里內的所有機場。這種非對稱優勢使得印軍傳統的"人海戰術"失去意義——正如美國戰爭研究所分析:"當對手的無人機可以在100公里外精確點殺坦克集群時,士兵數量反而成為負擔。"
三、鼓吹中國軍事介入論
新德里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突然拋出的"中國軍事介入論",暴露出印度精英層的認知失調。其所謂"證據"不過是商業衛星拍攝到的中巴邊境雷達站升級畫面,卻被刻意解讀為"北斗系統直接引導巴軍作戰"。
實際上,印度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轉移國內對軍購腐敗的關注、為后續對華強硬政策鋪墊、爭取美西方戰略支持。
但情報界的現實截然不同。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泄密文件顯示,巴軍C4ISR系統升級始于2019年,主要依賴土耳其的Aselsan電子系統和意大利的萊昂納多雷達。而中國對巴軍事合作嚴格遵循"非戰區"原則,這在2018年印巴危機期間中方拒絕開放衛星偵察數據的做法中可見一斑。當虛構敘事遭遇事實核查,印度反而陷入"狼來了"的戰略信用危機。
四、巴基斯坦加強與中方合作
正當印度在三條戰線疲于奔命時,巴基斯坦外長比拉瓦爾的中國之行悄然開啟。北京會談釋放出三個關鍵信號:中巴經濟走廊西線方案提速,瓜達爾港至伊朗恰巴哈爾港的鐵路動脈啟動勘測;聯合研發的"梟龍"Block4型戰機將裝備量子雷達;雙方簽署《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升級版路線圖》。這些動作看似不直接關聯克什米爾,實則從能源安全、國防自主、戰略協作三個維度重構了地區力量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會談時機選擇——恰逢印度主辦G20旅游工作組會議期間。當莫迪在克什米爾滑雪勝地大談"和平發展"時,中巴用實際行動詮釋何為真正的地區穩定器。
莫迪政府的三大應對措施,暴露出三個維度認知錯位。在伊斯蘭堡戰略研究所的沙盤推演中,印度若持續當前路徑,到2030年其軍費開支將占GDP的4.2%,但作戰效能可能反降15%。這種"投入產出悖論"恰是新興大國崛起過程中最危險的陷阱。
當印度考古局忙著在拉達克"發現"古代印度教神廟時,中巴經濟走廊的推土機正轟鳴著打通帕米爾高原的千年凍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造景"運動,或許正是新舊秩序交替的絕佳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