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徹底打破了人們對座頭鯨遷徙與繁殖模式的固有認知 —— 它們竟能同時完成遷徙、覓食和生育。
這項研究試圖重新梳理科學文獻與觀測記錄。結果發現,旅游業對座頭鯨行為的理解竟比學術界更為準確且全面。
盡管科學家早已知道座頭鯨是活躍于全球海域的高度遷徙物種,但傳統觀點認為它們的覓食與繁殖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離的。在這一理論框架下,遷徙通道被視為連接夏季與冬季棲息地的紐帶。
20世紀初的捕鯨者曾報告稱,這些遷徙路徑上的鯨魚胃內幾乎空空如也。但其他觀測結果對此提出了質疑。三十年前,曾有學者直接提出座頭鯨在遷徙中表現出行為連續性而非割裂性,但這一觀點未受重視。
種種困惑加之觀鯨產業的實際需求,促使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團隊展開調查,最終發現座頭鯨的繁殖與產崽范圍遠比此前認為的更廣。
這一發現將對海洋保護產生深遠影響。目前座頭鯨仍屬瀕危物種,但種群數量正在恢復 ——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種群復蘇帶來新發現
論文第一作者、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生兼觀鯨船長簡·麥克菲-弗魯指出:"過去我們認為,從營養豐富的南大洋北遷的座頭鯨,是要前往大堡礁等溫暖熱帶水域產崽。"
但在紐卡斯爾擔任觀鯨船船長期間,她意外發現了一頭幼鯨。這個現象令她困惑,卻未引起旅游業同行的驚訝。經調查她意識到,類似目擊記錄出現的位置比理論可能范圍更靠南。
這項研究整合了從昆士蘭到塔斯馬尼亞乃至新西蘭南島區域,觀鯨運營商、公民科學家及政府野生動物機構提供的200多起座頭鯨幼崽目擊記錄,數據最早可追溯至1991年。
"數百頭幼鯨的出生地遠超出既定繁殖區范圍。"論文資深作者、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特蕾西·羅杰斯博士表示。研究共確認209例新生幼鯨記錄,包括168次活體觀測和41起擱淺報告。
歷史模式重現
研究表明,座頭鯨從南大洋長途跋涉至熱帶繁殖地時,實際產崽位置比科學界認知的更偏南。查閱歷史記錄和捕鯨日志后,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模式其實早有記載 —— 尤其是鯨群產后繼續北遷的行為。
不過隨著捕獵導致種群銳減,這種模式逐漸被掩蓋。值得慶幸的是,當前的保護措施正有效促進座頭鯨種群復蘇,使科學家得以重新認識這一現象。
未解之謎仍存
麥克菲-弗魯在新聞稿中提出新問題:"為何鯨媽媽要在產后繼續沿'座頭鯨高速公路'北遷?畢竟熱帶海域根本沒有食物來源。"
"我們仍有太多未知。"她強調。隨著對鯨群動態遷徙軌跡的研究深入,科學界需要改變對固定終點遷徙模式的刻板認知。如今,科學家得以追蹤這種海洋巨獸在不同海域中更復雜的行為策略。
該研究已發表于《海洋科學前沿》期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