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21日電(記者龐夢霞)茶園吐翠,青山披綠。中國茶產業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在茶科技、茶文旅“加持”下,茶產業激活了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帶動茶農增收致富與茶鄉振興。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天心村瑞泉巖茶廠的制茶間內,茶香滿溢。殺青、揉捻、烘焙……老師傅正精心制作茶葉。福建省瑞泉茶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逸軒介紹,瑞泉與武夷山一批茶農共同成立瑞泉興茶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茶農提供穩定兜底的收入來源。通過傳授科學的茶園管理技術與茶科技,破解茶農茶園管理分散、生產加工標準不統一、銷路不穩定等困難,帶動當地500戶茶農掌握標準化種植技術,充分發揮聯農帶農效應。
圖為茶農在武夷山采茶。新華社發
“茶科技”已成為保障茶園生態、茶農增收和茶產業升級的新密碼。近年來,福建推廣生態優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精準施肥等一批綠色技術,“種科技茶、生態茶”成為茶農共識。
走進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千畝生態茶園,一壟壟綠色的茶樹長勢良好。2015年,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科技特派員廖紅帶領團隊來到武夷山,在茶樹間夏種大豆,冬種油菜。冬天種下的油菜開花后就地回田,為土壤補充磷和鉀,提升肥力。春茶采收后,畦間套種大豆,起到生物固氮效果。“茶——豆——油”輪作體系,讓茶園形成了自循環的養分供應系統。
圖為武夷山茶農肩挑茶青。新華社發
通過茶園套種,這里的茶可以少打農藥、不施化肥。燕子窠生態茶園還安裝有吸入式太陽能殺蟲燈、智能傳感器與攝像頭等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和病蟲害,茶園管理越來越生態化、智慧化。茶農楊文春算了一筆賬:“現在每畝雖然人工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是茶葉品質明顯上了個檔次,每畝收入比原來增加20%以上。”
種“生態茶” 還讓一些茶農吃上了“旅游飯”。采一簍新茶,賞茶山美景,品特色茶餐……如今,住茶園民宿、深度體驗茶文化受到越來越多游客追捧,各主要產茶區均開始探索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徑。
茶區變景區,綠葉成“金葉”。茶農陳詩貴在武夷山有150畝茶山,還經營著一座民宿。帶游客體驗采茶制茶,旺季每月能額外有1萬多元收入。一邊種茶賣茶,一邊定制旅游,一邊經營民宿,多樣化的收入來源,讓陳詩貴一家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2024年,邵武市牛馥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陳吉莉參加了當地高素質農民相關培訓項目,系統掌握了茶葉種植、管護、采摘和加工技術。“專家對我家茶園土壤墑情監測與茶樹修剪技術進行了優化,茶園畝產也得到有效提升。”陳吉莉說。
圖為中國農業銀行安溪縣支行工作人員走訪當地茶農茶企了解需求。新華社發
從茶園到市場,茶產業發展離不開資金融通的強力支撐。在名茶鐵觀音誕生地福建安溪,小微茶企有了定制化產品“安溪興茶貸”。中國農業銀行泉州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往小微茶企的專業技術、茶園、農地資產等非標資產很難抵押,而該產品提高了小微茶企免抵押、純信用的貸款額度,單戶最高可貸500萬元,有效解決小微茶企擔保難、抵押難、貸款難問題。截至2025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泉州分行累計支持當地茶產業鏈企業66家、茶農5561戶,涉茶產業貸款總余額33.25億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