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迎來小滿節氣,夏季炎熱初顯。此時江南桑蠶正忙,蠶蟲“上山”結繭,節后收繭繅絲,蠶戶們開始過“祈蠶節”,并舉辦“掃蠶花地”“供蠶神像”“逛蠶花會”“祛蠶祟”等民俗活動,串聯起一條鮮明的蠶桑生活時間軸。
700年前的時尚單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蠶桑業的國家,蠶桑文化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的絲綢記憶,也凝結著歷經千年革新的高超紡織技藝。這件南宋黃昇墓出土的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堪為其中的翹楚。此單衣用紗羅制作而成,是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羅”的生產工藝復雜,織造難度很大,代表著南宋絲綢生產的最高水平。這件單衣以宋代最常見的二經絞素羅織物制成,輕薄通透,靈動飄逸。襟緣最外側采用印金填彩工藝,其內兩條為彩繪,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是700多年前宋代貴族婦女競相追逐的時尚單品。
搖曳多姿的圖案設計、增色添香的“印金”工藝、“真若煙霧”的織物材質,這樣精美的服飾,凝結的卻是無數蠶農的辛勞。正如張俞《蠶婦》詩曰:“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天衣有縫 抽絲剝繭
質地輕薄的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在地下埋藏了近800年,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尸體分解物、細菌等微生物的侵蝕,所以自出土后的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處于“病?!钡臓顟B,出土后喪失了基本的機械強度,嚴重糟朽,一觸即碎。只能靜靜地沉睡在庫房里,更無法對公眾進行展示。
為了讓這件沉睡的歷史瑰寶重新煥發光彩,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文保團隊開啟了一場科技與匠心的“拯救行動”。研究人員通過分子層面的深入分析,找到了單衣“患病”的根源——構成絲綢文物的基本單元氨基酸在漫長歲月中不斷流失,導致絲綢日益脆弱。針對這一難題,團隊提出了“同源加固”的創新理念。
“同源加固”技術究竟有何奧秘?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蠶絲蛋白的水解產物絲肽或蠶絲的基本結構單元氨基酸,在接枝助劑的幫助下,對脆弱絲織品在分子水平上進行有效的接枝加固。由于加固材料(絲蛋白、氨基酸)和加固對象(脆弱絲織品)具有同源性和親和性,這不僅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還避免了其他高分子加固方法可能帶來的材料老化問題,消除了威脅文物安全的隱患。
經過加固,脆弱絲織品的拉伸斷裂強力從2.0N提升到10N以上,斷裂伸長率從2.5%提高到6.5%以上,而色差變化控制在國家標準灰色樣卡2級以內,肉眼幾乎無法察覺,回潮率變化也在0.5%以內,且織物抗老化性能優異。
如今,這件單衣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廳中光彩照人,向觀眾訴說著南宋貴族婦女的時尚生活,以及背后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故事。
科技與匠心交織
讓沉睡的文明再度綻放
蠶絲吐盡芳華
織就千年錦繡
終成世間華彩
萬物小得盈滿
文明生生不息
設計:楊凱
記者:李夢一
資料: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
學術支持: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