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自己的初中同桌叫什么名字嗎?”
其實當這個問題一出來,大家都會變得沉默不語了。
我有個開飯店的朋友,前陣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道:
“現在啊,同學聚會越來越少了,尤其是這兩年,以前一到寒暑假,天天有人訂桌,早早就搶光了,可是現在冷清得很。”
從小學到大學,過去大家每個階段幾乎都有聚會,大家都懷念校園里的青澀年華,怦然心動的初戀,一起為考試熬夜的小伙伴,那時候的感情,可以說是最干凈最簡單的。
可現在,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都不愿意參加各式各樣的同學聚會了?
說到底,就這4個原因,尤其最后一個,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一、生活太難,聚不起也聚不起
別說聚會了,連喘口氣都難。
剛畢業的那幾年,有的同學打著兩份工,有的月薪只有三四千元,還得租房、吃飯、還貸。
還哪有閑心“敘舊”?同學群里一句“我們聚一聚吧”,能捧場的,幾乎寥寥無幾。
到中年更別提了,現在是上有老下有小,一頓飯差不多都是幾百上千,還有來往的路費、請假扣工資等等,加起來,不說吃不起,但確實吃不香。
年紀大一點的,身體不方便,社交也懶得再折騰。
不是不想見,是見不起,也聚不起。
二、沒人愿意組織,太累還不討好
同學聚會誰組織過誰知道,真的太難了,身心疲憊。
定時間、選地點、收錢、訂餐廳、搞流程,所有的流程,樣樣都得安排周到。
而且還要聽同學群里的“指導”,七嘴八舌的建議,一邊喊想見面,一邊又各種挑剔,搞得組織者心力交瘁。
關鍵是,一旦出了事,組織者還要背鍋,還要忍受各種埋怨!
我的朋友就遇到過,一次同學聚會,有人喝醉了出事,最后組織者自己不僅道歉賠錢,還被人怪罪沒“照顧到”。
從此便一朝被蛇咬,寧愿清靜不聚會,不再組織了!
三、身份差距大,越聚越尷尬
在學生時代,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一塊吃泡面、一塊騎單車,沒那么多門第之分。
可是出了社會,就開始分層了。
有的做了老板,有的還在工地搬磚;有的買房買車,有的在老家啃老。
身份、收入、認知全都不一樣,坐在一張桌上,尬聊三分鐘就想離開。
聊事業怕顯擺,聊生活怕對比,聊孩子怕被問成績,說多了累,說少了冷場。
想起一句話特別扎心:
“同學聚會,不是為了敘舊,而是大家找個地方一起尷尬。”
四、最怕的是:一桌子人攀比+炫耀
這恐怕是很多人拒絕同學聚會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的人衣著光鮮,一坐下就開始了自己的“顯擺”模式。
“我現在在某國企,年薪幾十萬”“我家二寶下個月出國念書啦”“這車不好開,想著換輛保時捷”等等!
你一句,他一句,全桌人變身“凡爾賽大會”。
其實說者未必有心,但聽者不免難受。
別人越活越光鮮,自己卻還在為房貸焦頭爛額,心理落差越來越大。
本來是去放松的,結果被“社交暴擊”,下次誰還愿意去?
同學聚會已經變味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同學聚會都這么功利。
我認識的人中,就有平時沒聯系,一聽有同學生病,立馬眾籌捐款、輪流探望。
有些感情雖然淡了,但一到關鍵時刻,還是彼此惦記,那種真心,不在朋友圈炫耀,而是默默陪伴。
感慨:
聚會這個事,不是不能有,而是大家別太強求。
感情是其實相互的,舒服的關系,才值得用心去經營。
如果你還和某幾個同學常聯系、常問候,那就夠了。
畢竟,人到中年,能聊得來的,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