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航拍錢長村草坪產業帶。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半個月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街道錢長村將40多萬平方米草坪銷往上海。“我家2萬平方米草坪,足足賣了8萬元!”村民錢志宏開心地說。
誰能想到,30多年前,錢長村人還因為高沙土種不好莊稼犯愁。如今,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草坪王國”,全村300多草坪種植戶,種植規模超3000畝,還帶動周邊形成了2萬畝草坪產業帶,年銷售量達450萬平方米,年產值超億元。
不限于此,錢長村正在從過去“賣草坪”到兼顧“賣風景”,還要面向全國招募“鄉村CEO”,探路農文旅融合發展。
村民們將采收的草坪裝車。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高沙土有了用武之地
走進錢長村,空氣中彌漫著青草香,目之所及碧綠一片。
說到種草坪,村民李書平可謂錢長村的第一人。1993年,他因為從事的綠化工程所需,嘗試從蘇南地區買來白三葉、馬蹄筋等草坪品種,試種了10畝,結果一舉成功。
“當時種草坪還很稀罕,高峰期的價格能賣到15元/平方米。”錢長村黨總支書記錢愛東說,他的母親當時在李書平家里打工,用撿來的零散根莖試種了2畝地,第二年就賺了2萬多元。
“我們這里是高沙土,不適宜種糧食作物。”在村民張世林看來,當地土壤最大的弊端就是蓄肥能力差,村里過去也做過一些改善肥力的嘗試,但收效一般,沒想到松軟土質反而有利于草坪生根。
錢祖建50畝、張世林100畝……村民們紛紛加入了進來。到1996年,全村整體推進種植草坪,還邀請技術專家上門指導、培訓,逐步將草坪種植發展成為村里的特色產業。
“草坪草作為多年生植物,在合理修剪、施肥、補植等養護措施下,其母本壽命可延長到5年甚至更長。”錢愛東說,隨著種植規模增加,村民們從本村向周邊高沙土地擴展,目前已超過2萬畝,錢長村也有了“江蘇草坪第一村”之稱。
錢長村“蝸牛藝術營地”一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草坪+”開拓新場景
年近八旬的村民左和蓮不再種植草坪了。2024年,她把那些高沙土地租給村里用來發展文旅,每畝每年可獲租金2000元。
就在去年,錢長村建成了“蝸牛藝術營地”,依托草坪資源,打造露營經濟。10萬平方米的大草坪上,天幕帳篷、非遺手作、露天音樂會吸引著市民游客樂享休閑。
今年“五一”假期,營地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錢愛東說:“目前一畝草坪銷售收入在三四千元,再加上游客吃住玩都在村里,整體收入能增長不少。”
眼下,這個村還與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建立“草坪科技小院”,有望在草坪品種選育、智慧種植技術等領域實現新的破題;同時研發耐踩踏的“彩色草坪”,規劃“草坪婚禮”“草坪音樂節”等新業態;“白天研學課堂、夜晚星空露營”的沉浸式體驗項目也在打造之中。
“我們要跳出種植草坪的單一思維,以‘草坪+’的發展模式,打造如意慢生活、研學等休閑產業,探索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錢愛東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