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中旬,是農業生產夏收、夏種、夏管時期。 昨天(5月20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份《全國夏收夏種氣象服務專報》。
中國氣象局啟動夏收夏種氣象服務
夏收是全年第一個收獲時節,主要收曬冬小麥和油菜。夏種是在夏收之后,整地播種夏玉米、夏大豆、移栽水稻等。
根據今年中國氣象局發布的夏收夏種氣象專報預計,5月下旬,夏糧產區大部時段以晴或晴雨相間天氣為主,連陰雨風險較低,總體利于冬小麥和油菜成熟收曬。
- 21日至23日,甘肅、寧夏、陜西、河北、安徽等地將先后出現一次小到中雨過程,其中陜西、山西、安徽等地有大到暴雨。降水利于增加土壤水分、緩和部分地區缺墑狀況,利于冬小麥灌漿,但對已成熟油菜和冬小麥收曬有一定影響。
- 27日至28日,湖北、湖南、浙江等地還將有一次較強降雨過程,對油麥收曬不利。
6月上中旬,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華北大部和黃淮大部降水接近常年,總體利于麥收順利開展,但可能出現局地強降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影響麥收。
- 京津冀以及江蘇等地氣溫略偏高,疊加前期部分地區土壤缺墑,可能影響夏種。
- 陜西、甘肅、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降水偏多1至2成,其中甘肅東南部、陜西中部降水量偏多2至5成,發生麥收連陰雨、強降水風險較高,但降水偏多對后期夏種工作開展有利。
北方冬小麥區需防范“干熱風”天氣
根據氣象衛星監測,從5月19日起,北方多地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受高溫影響,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冬麥區需防范可能出現的“干熱風”天氣。
“干熱風”又稱“干旱風”“火風”“熱風”,是小麥等農作物生長發育后期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其特點是高溫、低濕并伴隨一定風力,多發生在小麥開花至灌漿期,具有突發性和短時性。“干熱風”會加劇蒸騰作用,導致小麥根系水分吸收和植株蒸騰失衡,造成籽粒不飽滿甚至空粒現象。
“干熱風”主要影響華北平原、西北地區和黃淮地區等地的小麥主產區。河南、河北、山西和陜西等地春季氣溫高、濕度低且風力較大,成為“干熱風”的高發區。根據中央氣象臺1961年至2024年的統計數據,“干熱風”的強度總體呈減弱趨勢。然而,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近年來小麥灌漿期氣溫偏高,“干熱風”災害有加重傾向。
氣象科技助力夏收夏種全面啟動
針對北方部分地區出現的干旱、“干熱風”以及南方的爛場雨等氣象災害,中國氣象局利用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等手段加密監測,為夏季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科技支撐。
農作物分布遙感圖,是開展作物長勢監測、產量預報、農業氣象災害評估和預警的關鍵數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組織研發大范圍生長季早期作物分布遙感監測技術,在夏收夏種氣象服務期間,制作冬小麥成熟期和收獲進度監測產品,為夏收夏種氣象服務提供數據基礎。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張明偉:極軌氣象衛星可以用來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況和土壤墑情,還有作物的一些種類信息。目前,我們在農業氣象服務方面主要提供了大宗作物的種植分布信息。預計到5月23日我們會開展大宗作物的成熟期和收獲進度的監測。
天氣雷達可以探測大氣中云雨粒子的變化,展現降水強弱等變化,目前,我國已有26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化運行,能夠為農業氣象預報提供有效信息。
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系統室副主任 吳東麗:中國氣象局的農業氣象觀測網實現了由人工觀測向自動觀測的跨越式發展。可以監測中國主要的氣候區主要作物發育期的實時進展,可以監測作物的實時光合作用。另外,基于天氣雷達的晴空回波,可以監測遷飛害蟲的大尺度的遷飛趨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