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暉為安徽鳳陽明中都鼓樓披上一層鎏金,這座建成于洪武八年(1375年)的巍峨樓宇,曾是朱元璋衣錦還鄉(xiāng)、昭示“萬世根本”的雄心象征。5月19日傍晚,一陣瓦片滑落的轟然巨響,打破了這座建筑看似平靜的表象,也撕開了現(xiàn)實與歷史的裂痕。
瓦落激起的塵煙尚未散去,一則消息又引發(fā)輿論嘩然:2024年3月,鼓樓樓宇的維修項目才剛剛竣工驗收。花費數(shù)百萬元維修的鼓樓,為何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發(fā)生瓦片脫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羅德胤向南都、N視頻記者分析,“從視頻來看,瓦片呈整體性滑落狀態(tài),或許是防水膜整體鋪設不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鳳陽鼓樓樓宇還陷入“違建”質(zhì)疑,被曝30年前復建時,未通過省文物局審批。對此,當?shù)卦诮邮懿稍L時予以否認。5月21日,有關部門又向南都記者表示,“至于1995年復建一事是否合規(guī),仍在核實調(diào)查中。”且鼓樓基座是否在明中都遺址保護范圍內(nèi),當?shù)卣f法亦前后不一。
當樓宇的瓦片飛落在六百余年的臺基上,人們不禁追問:這究竟是在修復歷史,還是在制造新的遺憾?對此,有專家呼吁,復原應盡可能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材質(zhì),“這項傳統(tǒng)工藝并未失傳,且傳統(tǒng)木結構自重輕,對文物基座更友好;混凝土結構自重大,需深挖基礎,可能對基座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鳳陽鼓樓樓宇瓦片脫落。
百年鼓樓瓦片“瀑布式”滑落
5月19日傍晚,天氣晴朗,微風。安徽省鳳陽縣明中都鼓樓廣場上的游客朝西望去,能看到落日余暉灑在鼓樓樓宇的飛檐上。與多數(shù)鼓樓南北朝向不同,鳳陽鼓樓是東西朝向,人們可以靜靜欣賞這座建筑在落日映襯下的正面全貌。
但瓦片掉落的聲音打破了傍晚的寧靜。
人們發(fā)現(xiàn),鼓樓樓宇東側屋檐的瓦片開始逐漸滑落。很快,伴隨著密集的破碎聲,東側屋頂一大半的瓦片重重砸在鼓樓基座上,激起一陣濃密的塵煙,遮住了門額上的“萬世根本”四個字。
現(xiàn)場目擊者拍攝的視頻顯示,瓦片開始滑落后,不少游客躲避在鼓樓門洞中。后續(xù)大量掉落的瓦片還從鼓樓基座飛濺至廣場地面,原本站在門洞口尋找時機離開的游客急忙朝里躲避。
瓦片脫落揚起煙塵。
事發(fā)后,不少對鼓樓有感情的人們表示惋惜。有網(wǎng)友回憶,1997年,自己在鳳陽讀書時,經(jīng)常在刻著“萬世根本”的門額下看錄像帶,還有曾常去鼓樓的當?shù)鼐用癖硎荆瑳]想到會發(fā)生瓦片掉落這種事。
5月20日,安徽鳳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通報稱,5月19日18時30分許,鼓樓樓宇頂部東側瓦片部分脫落,無人員傷亡。事故發(fā)生后,鳳陽縣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迅速疏散現(xiàn)場圍觀群眾,設置安全硬隔離區(qū)域,確保周邊群眾安全。
鳳陽縣委、縣政府已成立調(diào)查組,責令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趕赴現(xiàn)場,并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調(diào)查核實。截至5月19日23時,現(xiàn)場安全防護隔離設施已安裝完成,其他有關工作有序推進中。
5月20日,安徽省文物局文物督察處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安徽省文旅廳多部門已前往現(xiàn)場勘察情況。其表示,雖然鼓樓樓宇不屬于文物,“但鼓樓臺基是文保單位,我們?nèi)ガF(xiàn)場看看才放心”。至于瓦片掉落是否會對鼓樓臺基造成影響,仍有待調(diào)查。
作為鳳陽縣明中都城文化的代表性文物,這座鼓樓坐落于鳳陽縣府城鎮(zhèn)中心云霽街東端,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鼓樓基座底部東西長34.25米,南北寬72米,高15.68米,整個基座全部由明代條形大磚砌筑而成。
公開資料顯示,明中都鼓樓建成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明清時期曾毀于兵火后又重建,清朝咸豐三年(1853)鼓樓再次毀于兵火,僅存基座。
1989年,鼓樓基座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鳳陽縣修復鼓樓基座、復建損毀樓宇,于1998年完成,由鳳陽縣文物管理所進行管理。2008年,鳳陽縣成立大明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對中都鼓樓進行文旅開發(fā)。
今年5月20日,鳳陽大明旅游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也發(fā)布信息稱,因鼓樓樓宇屋面局部瓦片脫落,自當天起封閉維修,開放時間另行通告。
“防水膜或整體鋪設不當”
瓦落激起的塵煙還未散去,通報中的一段內(nèi)容又引起輿論關注:2017年以來,鼓樓樓宇零星出現(xiàn)屋頂部分瓦片脫落、檐板損毀。2023年2月,因損毀情況加重,存在安全隱患,啟動鼓樓樓宇維修項目。2023年5月,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2023年9月進場施工,2024年3月竣工驗收。
招標文書披露了更詳細的信息:承建單位為黃山市徽州中亞建筑安裝古典園林有限公司,缺陷責任期的具體期限為24個月。建設規(guī)模為鼓樓樓宇重檐歇山頂屋面維修,更換損毀檐板、屋椽及脫落瓦片,斗拱、門窗油漆翻新,二樓欄桿加高等。計劃工期為180天。
根據(jù)合同履約信息,最終合同金額為341萬余元,合同結算金額為290余萬元,履約信息遞交時間為2024年3月18日。
同年9月,鼓樓景區(qū)樓宇部分經(jīng)過近一年的重新規(guī)劃、布展,正式向游客開放。當?shù)芈糜尾块T發(fā)文介紹稱,展館第一層展現(xiàn)鳳陽歷經(jīng)千年的歷史沿革,第二層展示明朝時期鳳陽府的府衙、校場、國子監(jiān)、茶肆等歷史場景。
不過數(shù)月,這些“歷史”又被隔在施工圍擋之后。
瓦片脫落后的鳳陽鼓樓被圍擋起來。
花費數(shù)百萬元維修的鼓樓,為何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再次發(fā)生瓦片脫落?南都記者致電當?shù)叵嚓P部門,其表示正在進一步調(diào)查,后續(xù)將發(fā)布新的官方通報。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羅德胤向南都記者分析稱,從視頻來看,瓦片呈整體性滑落狀態(tài),或許是防水膜整體鋪設不當。“古代屋頂主要靠瓦泥、石灰和掛網(wǎng)粘合,防水性較差。現(xiàn)在修繕通常會在瓦片下加一層防水膜,但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滑落。”
羅德胤解釋稱,“防水層是一層膜,平屋頂問題不大,但陡坡屋頂(如鼓樓的重檐歇山頂)需要特殊方法固定,增加粘合性。如果工藝不到位,比如工人經(jīng)驗不足或低估了滑落系數(shù),就可能導致整體滑落。”
防水層的施工質(zhì)量在驗收時應如何考核?羅德胤表示,防水層屬于隱蔽工程,驗收時有難度,確實存在被忽視的可能。但具體情況還需要等待官方調(diào)查結果。
30年前復建的樓宇陷“違建”質(zhì)疑
作為鳳陽主城區(qū)標志性建筑和明文化主要歷史遺跡之一,2017年,鳳陽縣曾對鼓樓及廣場周邊環(huán)境開展治理,“對嚴重影響廣場環(huán)境的20多處違建設施進行拆除”。
但瓦片脫落事件發(fā)生后,有媒體指出鼓樓樓宇屬于違建,這座在鼓樓基座上建成30年的仿古建筑的合法性,也陷入輿論爭議。
央視“正點財經(jīng)”欄目報道稱,“據(jù)文物部門介紹,鳳陽鼓樓的樓宇部分并不是文物,而是1995年未經(jīng)批復,就違規(guī)復建的‘假古董’,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是,樓宇下面的磚石結構的城臺部分,則是屬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在城臺上面進行施工的樓宇復建項目至少需要通過省級文物部門和國家文物局的雙重批復,但實際情況是,1995 年相關報批手續(xù)在安徽省文物局就未獲得批準,屬于違規(guī)建筑。”
對此,5月20日,鳳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盧德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樓宇不是文物,1995年12月,當時以鳳陽縣人民政府的名義報給省文物局,1996年1月,省文物局給鳳陽縣政府批復,同意建鼓樓。這個文件,我們從檔案局也都找出來了。”
5月21日,鳳陽縣有關部門答復南都記者稱:“各單位的人員正在鼓樓現(xiàn)場處理事情,至于1995年復建一事是否合規(guī),仍在核實調(diào)查中。”
鳳陽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則表示,他們已經(jīng)關注到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關于鼓樓樓宇并非違建的回應,“我們正在針對此事進行調(diào)查,相關情況正在了解中”。
21日上午,南都記者還采訪了安徽省文物局文物古跡處,相關工作人員稱,由于鳳陽鼓樓樓宇開始復建的時間距今已有30年,相關審批手續(xù)是否獲得批復需要時間查詢。截至發(fā)稿,文物古跡處未進一步反饋查詢情況。
另外,盧德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鼓樓樓宇不在明中都遺址保護范圍內(nèi),明中都遺址公園距離這個地方還有將近2公里。鼓樓底下的臺基部分,也不屬于明中都遺址保護范圍。”
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xiàn)狀。
然而,南都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2022年,負責鼓樓文旅開發(fā)的鳳陽大明旅游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曾發(fā)文介紹,明中都城遺址,位于鳳陽縣西北部的淮河南岸,占地面積約為50平方千米。明洪武二年(1369)開始修建,歷時六年,在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文章中提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介紹,地上的建筑現(xiàn)在還殘存的有宮城的午門,西華門的城臺,南城墻的西段和西城墻約一千一百多米的城墻,還有鼓樓的基座。”
“復原應盡量采用傳統(tǒng)工藝材質(zhì)”
數(shù)遭炮火摧殘的鼓樓,歷經(jīng)變遷,重建之后又遭遇波折。滑落的瓦片不得不讓人們重新思考,應如何正確對待歷史遺跡。
上海交通大學木結構建筑研究與設計中心主任劉杰向南都記者表示,遺址復原在學術界尚存爭議,“但我個人認為科學復原是有必要的,鼓樓得名于‘樓’的功能,若僅有基座,會讓公眾,尤其是少年兒童,產(chǎn)生‘有鼓無樓’的認知困惑,影響文化遺產(chǎn)的教育意義。復原后的建筑須在文字介紹時注明具體復原建造的時間和研究機構、人員”。
劉杰認為,復原應盡可能采用傳統(tǒng)工藝和材質(zhì),“用鋼筋混凝土可能導致文物建筑(臺基部分)的二次破壞,也容易誤導當代和后世游客,他們會對古代建筑的材料產(chǎn)生疑惑”。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達成共識的《威尼斯憲章》強調(diào)修復的“可識別性”,若用現(xiàn)代材料修復,需明確區(qū)分并以文字說明等形式標明,避免混淆視聽。
瓦片脫落前的鳳陽鼓樓。
以鼓樓樓宇復原為例,劉杰認為復刻傳統(tǒng)工藝是可行的。“中國現(xiàn)存中唐至明清古建筑眾多,各地工匠仍在維護修繕,傳統(tǒng)工藝并未失傳。且傳統(tǒng)木結構自重輕,對文物基座更友好;混凝土結構自重大,需深挖基礎,可能對基座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山西省文化遺產(chǎn)規(guī)劃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的朱凱曾撰文指出,修繕與保護古建筑文物的最終目的是保持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在維修過程中,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盡可能地還原古建筑的保護價值。
“這包括:保持古建筑的原始風貌和歷史特征。在維修中盡可能地保留古建筑的原有構件和材料,避免過多替換和改動,還需要對古建筑的歷史背景、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其認為,通過科學的修繕和有效的保護,不僅可以使古建筑文物煥發(fā)新的生機,還能延長壽命,讓后人也能領略魅力。“然而,保護工作并非一勞永逸,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座中都城,鳳陽城市魂。”
鼓樓門額上的“萬世根本”還記錄著朱元璋得勢后衣錦還鄉(xiāng)的盛氣,但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他曾經(jīng)渴望千秋萬代的朱家天下已不復存在,精心營造的豪華都城也早已毀于兵火。
從戎馬炮火的時代走來,鳳陽鼓樓寄托了許多游子心中的家鄉(xiāng)情懷。事情發(fā)生后,有鳳陽人感慨,“存世百年之久,卻火于瓦片滑落之際。”
出品:南都即時
統(tǒng)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韋娟明
主筆:南都記者 周敏萱
采寫:南都記者 周敏萱 焦明梁 實習生 楊益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