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中國的頂尖戰機,殲-20和殲-16總是被掛在嘴邊,可奇怪的是,每次當美國靠近中國空域,最常見到的卻并不是他們。
而是已經服役了20多年的殲-11!美軍數據表示,超過70%的攔截任務,都是這款老機型出馬。
那么明明中國有更先進的戰機,為什么偏偏是殲-11挑起了“迎擊美軍”的重擔呢?
攔截“先鋒”
殲-11戰機,雖然問世的時間不算短,但它的“老本”并沒有讓它淪為歷史的塵埃,反而,在不斷的升級中,殲-11重生為現代化的空中猛獸。
特別是發動機換裝國產渦扇-10后,性能提升相當大,不僅動力更強,飛行性能也直接升華,航電系統、導彈的升級,簡直讓它煥發了第二春。
說它是中國空軍的“空中戰神”一點也不為過,特別是在面對美軍的挑釁時,殲-11的表現簡直讓人稱贊。
殲-11的導彈和航電系統,像是給戰機裝上了“超能力”,有了先進的導彈,殲-11的打擊能力比以前更強,足以對美軍的軍機形成不小的威懾。
而新型的航電系統,也就是戰機的大腦,增強了它的信息處理能力,能迅速應對復雜的空戰局面,精準識別敵機的位置,搶占先機。
特別是殲-11D,它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這雷達的探測距離甚至比美軍的F-15EX還遠,空戰中一旦發現敵機,殲-11D就能先下手為強。
看看新聞——2022-12-30《美軍偵察機闖入南海領空 我殲-11戰機掛彈攔截》
更重要的是,殲-11的另一個秘密武器是它的“迷惑能力”。
這款戰機能釋放老式戰機的雷達信號,成功迷惑敵方,讓美軍無法精準判斷殲-11的真實性能和作戰意圖,直接把美軍逼入了被動狀態。
數據顯示,殲-11在高風險攔截任務中,完成了70%以上的任務,真是名副其實的“攔截專家”。
不僅如此,殲-11的作戰半徑可達1500公里,這個“超級續航”讓它在南海這樣的遠海地區巡航時,幾乎無需空中加油就能執行任務。
輕型戰機則沒這好處,往往需要頻繁加油,任務難度大,風險也高。
而殲-11憑借長時間的飛行能力,不僅能夠有效攔截來犯的敵機,還能保障中國空軍在遠海的空中巡邏。
換句話說,殲-11不僅在空中攔截上占有優勢,還能通過出色的續航能力確保任務的高效完成。
再談到殲-11的“性價比”,簡直是航空界的“小鋼炮”,與殲-16相比,殲-11的飛行成本低了三分之一。
即便與美軍的F-15EX比,攔截一次的成本也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成本低,效益高,尤其在面對頻繁的攔截任務時,殲-11的性價比優勢顯得尤為突出。
比起美軍的P-8A反潛機,單次任務成本因殲-11的攔截增加了15萬美元,殲-11的攔截成本甚至不到3萬美元。
這讓殲-11成為空中“性價比之王”,以最小的成本發揮著最大的作用,在數量上,殲-11也完全不含糊。
中國空軍已經裝備了超過300架殲-11,遍布東南沿海多個空軍基地,隨時可以對美軍的挑釁行為作出反應。
密集的巡邏網絡和輪換執勤的戰機保障了任務的高效執行,不論何時,都能保持戰備狀態。
殲-11不僅在攔截任務中“立下赫赫戰功”,它的機動性和飛行技術也讓美軍飛行員倍感壓力。
與美軍的飛機近距離對峙時,殲-11憑借著高強度的機身,在干擾中依然能夠穩定飛行,甚至能進行“空中手術刀”式的精準操作,做到與美軍飛機近距離“接觸”時的“壓制”。
這項能力,簡直讓對手望而生畏。
殲 20 與殲 16:另有“使命”在身
殲11在中國空軍的地位已經不言而喻,這款戰機的綜合性能使它成為了空中威懾的主力軍,可有些人會問,既然殲11這么強大,那殲20和殲16都在忙些什么呢?
殲20和殲16這兩款戰機可不止是出現在普通任務里的打手,它們承擔著更為重要的戰略任務。
首先來說說殲20,這可是中國空軍的王牌,堪稱未來空戰的主力。
它的隱身能力是最致命的武器之一,但正是因為這一點,殲20才不會輕易參與日常的攔截任務。
如果殲20頻繁地出動攔截美軍機,隱身性能就有可能暴露給對方,尤其是在與美軍戰機的近距離接觸中。
敵人通過各種高科技手段,抓住這些關鍵信息,那殲20的隱身優勢就不再是優勢了。
所以,殲20的任務更偏向于作為戰略威懾力量,隱身在幕后,一旦局勢升級,它將毫不猶豫地沖向敵方,憑借其超視距打擊能力和機動性,迅速突破敵方防線,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踹門者”的真正含義。
然后是殲16,這是一款多用途戰機,它不僅能夠執行空中攔截,還能承擔反艦和對地打擊等任務。
在臺灣海峽和東海這些敏感區域,殲16憑借強大的載荷能力,能攜帶各種反艦導彈、空地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對敵方海上艦艇和地面設施形成極大威脅。
殲16不僅是戰場上的多面手,也是區域拒止戰略的重要角色之一。
當然,殲16的單機成本不低,超過8000萬美元,因此在執行簡單的攔截任務時,可能就不太劃算了。
攔截美軍機這種任務,殲11就能勝任,沒必要浪費這么昂貴的殲16。
說到攔截任務,不得不提到殲10,這款戰機的航程和機動性使它在多次攔截任務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員。
殲10的作戰半徑和機動性讓它能夠在中低空進行靈活操作,在與美軍機的接觸中發揮巨大的威懾作用。
而殲11則更適合執行遠程巡邏和監視任務,它們的搭配讓空中攔截的任務更加高效。
而且,老款的殲10A和殲10B雖然在高強度空戰中可能稍顯力不從心,但它們依舊能夠勝任一些常規的攔截任務,而且成本相對較低,維護簡單,非常適合用來對付一些消耗性任務。
中國空軍的空中作戰并不是單打獨斗,每一款戰機都在團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殲11、殲10、殲16和殲20,它們在指揮系統的指揮下,通過數據鏈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和戰術配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空中作戰網絡。
每款戰機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彼此之間相互補充,構成了堅不可摧的防線。
而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空軍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它們的默契配合,確保了中國領空的安全。
結語
由此可見殲-11可不只是“年紀大”,憑借著成熟穩定的性能、低成本的維護和精準的戰略定位,它在中國空軍的防線中像個“穩重的老司機”,無可替代,永遠不會掉隊。
對于美軍來說,殲-11的頻繁現身無疑是一種“提醒”,別亂來,中國的領空不是隨便能進入的。它或許沒有最新型戰機那樣的炫酷科技,但它的決心與實力,依然讓人不敢小覷。
說到底,殲-11的“勞模”地位,不僅僅是空軍的“戰術王”,更是中國在復雜戰略博弈中那種“務實與智慧”的完美展現。
你說它過時?可能恰恰是因為它太“經典”了,才讓對手始終得不到真正的“突破”。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