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作者而言,一臺筆記本電腦,從來都不僅僅是“硬件堆料”這么簡單。它是你的思維延展,是你抓住靈感、迅速產出的移動生產力工具。而在AIGC愈發成為生產力核心的當下,“算力”不再只是為游戲和渲染服務,它開始影響每一位視頻剪輯師、設計師、攝影師,甚至自媒體人的效率和表達邊界。ProArt 創16 2025正是帶著改變移動創作體驗的使命而來,試圖給創作者們一個接近完美的答案。
它將NVIDIA GeForce RTX 5070(另有RTX 5060版本可選)這樣的旗艦級顯卡,以及滿足125W高功耗釋放的散熱系統巧妙地融入薄約14.9mm厚、輕約1.8kg的纖薄機身之中,這本身就是一項令人贊嘆的工程創舉。但ProArt 創16 2025的雄心不止于此——它并非單純的硬件堆砌,而是圍繞創作者的真實痛點和細膩需求,構建了一整套從視覺、觸感到智能交互的完整生態。
↑包裝內附帶電腦背包,足以見得其對創作者外出需求的重視
過去一周,我帶著最新的 ProArt 創16 2025 ,完成了一個完整的內容生產項目——從外拍拍攝、視頻粗剪、建模渲染,到最終AI生圖、成品輸出,它都沒有讓我失望。
在我看來它不止是一臺AI專業創作本,而更像是一臺真正站在創作者視角思考的伙伴。
在深入這款產品,先簡要分享ProArt 創16 2025的核心配置:
處理器:AMD銳龍AI 9 HX 370處理器(12核24線程,最高頻率5.1GHz)
顯卡:至高NVIDIA GeForce RTX 5070筆記本電腦GPU(8GB GDDR7顯存)
內存與存儲:64GB LPDDR5X 7500MT/s高頻內存+2TB PCIe 4.0固態硬盤
顯示屏:16英寸2.8K 120Hz OLED觸控屏,支持4096級壓感,100% P3色域
尺寸重量:厚度僅14.9mm,重量約1.8kg
特色功能:華碩創意旋鈕、ProArt創作者中心、小碩知道AI大模型、StoryCube一站式AI媒體中心
14.9mm輕薄機身 這臺AI專業創作本讓我的靈感隨時落地
創作者對便攜性和性能的需求從來都不可偏廢。面對如此輕薄的機身,ProArt 創16 2025 的性能表現是否令人信服?我們用數據說話:
我們先來通過跑分軟件測試了解 ProArt 創 16 2025 的基礎性能。CPU方面,Cinebench R23單核成績達到了2036,多核成績為23820;在 3DMark CPU Profile 測試里,單線程分數為1187分,最大線程分數為 10460。這些成績意味著它在單線程任務(如照片后期處理)中響應迅速,同時在大型CPU渲染場景下也能高效運轉。
而如今創作應用越來越多地依賴GPU算力,ProArt 創16 2025 在這方面同樣表現優異。ProArt 創16 2025 提供 RTX 5070 和 RTX 5060 兩個版本,均采用全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第五代 Tensor Cores 和 DLSS 4 技術。可提供專業軟件中的 AI 加速功能。
通過3DMark測試其光柵、光線追蹤和DLSS性能。手頭這臺RTX 5070版本實測結果如下:
FireStrike顯卡跑分33778分;TimeSpy跑分13229分,在3DMark評分中達到了“傳奇”性能級別;光線追蹤成績40.1FPS;DLSS開啟后幀數達到73.26(提升接近4倍)。
AI算力方面,通過UL Procyon實測,其FP16推理得分達到2513分;PHI 3.5模型AI生成OTS結果達到101.7tokens/s;MISTRAL 7B模型平均OTS為74.21tokens/s。LLAMA 3.1模型平均OTS達到62.58tokens/s。
如此性能,在一臺不到15mm厚的設備中實現,實屬罕見。尤其當我真正投入項目實戰后,感受到的不止是跑分,而是創作流暢度的大幅提升。
4K視頻隨心剪+實時預覽=高效導出
視頻剪輯是我每天的基礎操作,也是能最快拉開設備差距的場景。尤其當素材是4K60P、10bit、422編碼、H265格式時,曾經用過的很多“高性能本”都扛不住。而ProArt 創16 2025在剪映專業版中完全可以無代理、多軌、無預渲地實時剪輯。除了高規格的硬件配置外,高達64GB大內存在其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要知道,平時我們同時開啟2個2GB大的PS文件,電腦內存占用率就高,如果再編輯一段8K視頻,內存占用都會超過32GB,而64GB大內存的加持,可以讓我們輕松處理各類大型素材,擺脫內存焦慮。
我嘗試做了一個極限測試場景,以畫中畫模式疊加5條不同的4K素材軌道,規格相同但內容不重復,并加入LUT調色、模糊特效和字幕,實測拖動、縮放、裁剪的預覽流暢度,看看ProArt 創16 2025能否成功挑戰極限。
從結果來看,它在顯示三軌預覽時毫無卡頓,在第四軌出現時出現了掉幀,不過依然保持可以實時預覽剪輯的流暢狀態。
同時顯示五軌4K預覽雖然是極限,軟件提示需掛代理以提升流暢度(需要將視頻轉為代理可流暢預覽),但我們在正常情況下都不會這樣去剪輯,所以說,能在不掛代理的情況下,同時疊加4軌4K60P視頻原畫預覽的ProArt創16 2025,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視頻剪輯需求。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導出效率的提升,實測約15分鐘的4K60P項目,在過去可能需要近一個小時的等待,而ProArt 創16 2025能將這一時間縮短至10分鐘左右,甚至比我上一臺RTX30系游戲本還要快了15分鐘左右,意味著我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到下一輪創意構思中。
值得一提的是,ProArt為新用戶贈送了6個月的剪映會員,可以幫助許多創作者朋友快速上手視頻剪輯工作。
3D設計方面,模型的復雜度和渲染的精細度是我們永恒的追求,但這往往伴隨著對硬件性能的極致壓榨。傳統輕薄本在面對數萬個多邊形的復雜模型時,往往加載緩慢,預覽卡頓,極大地影響了創作的連貫性。ProArt 創16 2025搭載的RTX 5070在3D應用中展現了其“暴力美學”。
我在 Blender 中加載了一個包含數十萬個多邊形的復雜場景,模型幾乎是瞬間完成載入。無論是旋轉、縮放還是材質的實時預覽,操作過程始終保持流暢,無延遲感。在實際渲染測試中,借助GPU加速渲染耗時僅為5分17秒,相比 CPU 單獨渲染時將近23分鐘的耗時,大幅提升了效率,真正做到了“所見即所得”的創作體驗。
更令人振奮的是,實測D5渲染器跑分達到34.26FPS,2K圖片生成用時36秒;1080P視頻生成用時2分17秒。
當我開啟NVIDIA RTX 50系顯卡專屬的DLSS 4后,預覽幀率實現了近乎翻倍的提升,因此我可以實時觀察光影與材質的細微變化并及時進行修改,無需再反復等待渲染,極大地加速了從概念到成品的創作周期。
↑D5渲染器實時光追預覽Gif
將預覽場景生成為1920分辨率的渲染圖也在分分鐘(約1分30秒)內搞定,同時結果質量很高,可以讓客戶直觀感受未來室內裝修成果的樣子。
↑D5渲染實圖
不是游戲本,卻能吊打游戲本?
另外,我也測試了兩款熱門3A游戲大作。在2880*1600分辨率下,《賽博朋克2077》超高畫質+開啟光線追蹤,平均幀數可達122FPS。
《黑神話悟空》超高畫質+開啟光線追蹤,平均幀數也可達到121FPS,游玩過程相當絲滑,再次刷新我對14.9mm AI專業創作本的認知。
AI賦能 真正意義上的“移動創作站”
AIGC時代,AI生文和繪圖已成為許多創作者的得力助手。然而,對網絡的依賴、隱私的顧慮以及云端服務可能存在的延遲,常成為本地AI創作的障礙。
我使用LLAMA實測ProArt 創16 2025 的 DeepSeek-R1 7b 本地模型運行能力,模型加載用時僅不到10秒,系統內存占用約13.6GB,整機64GB內存外加8GB顯存為本地AI部署提供了極大可能。
實測7b模型本地平均推理速度達到58.47tokens/s,相比上代4070機型性能提升約80%,可謂是“牙膏擠爆”式的巨大升級。
另外,ProArt 創16 2025提供的"小碩知道"端云一體AI大模型是令我很興奮的功能之一。與市面上大多數AI助手不同,它能在離線狀態下運行。因此,我可以使用它在不聯網的情況下完成文檔內容總結、生成旅游攻略,甚至是給我提供文生圖的提示詞靈感創意。
還可以通過問答幫助我調整電腦里藍牙、屏幕亮度、系統音量等設置。
測試中,我使用小碩知道的AI繪畫功能生成了多種風格的原創插圖和概念設計。無論是寫實風格還是抽象藝術,生成結果的質量都令人滿意。而且這個應用對于期望體驗AI生圖的新手來說非常友好,可以通過先幾輪簡單溝通,然后小碩知道就能生成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另外,對于擁有海量圖片和視頻素材的創作者,整理歸檔本身就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StoryCube的AI相冊自動分類功能,能夠智能識別內容,按人物、場景、主題進行歸類,將原本雜亂無章的素材庫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能更專注于創作本身。
為創作者而生的創作生態系統
一臺優秀的創作本,除了強悍的性能,更應在細節處體現對創作者的人文關懷。ProArt 創16 2025在這方面的思考同樣深入。
和所有高端筆記本一樣,它的機身運用 CNC 一體成型工藝打造,呈現出低調、簡約的外觀設計。但與眾不同的是,其機身表面還采用了納米科技黑搭配防污涂層。有了這一設計,即便我頻繁手持使用,機身也不易沾染指紋,讓我在客戶面前始終能展現出專業的形象。
觸控板左上角的“華碩創意旋鈕”初看不起眼,但在Premiere Pro或剪映等軟件中,它立刻化身為效率神器,我可以精確調整時間軸縮放、快速瀏覽素材,細微調節效果參數,而這種直觀、絲滑的操控感,是傳統鼠標難以比擬的。
而如果需要經常外出創作,齊全的接口和可靠的續航能力必不可少。ProArt 創16 2025配備了包括USB4、HDMI 2.1在內的豐富接口,尤其是SD Express 7.0讀卡器,其高達4000MB/s的傳輸速度,讓我拷貝Gopro或無人機拍攝的大量4K/8K素材時,等待時間大幅縮短。
實測其90Wh的大容量電池在日常辦公和輕度創作場景下,可提供約8小時的續航表現,配合100W PD快充,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快速回血,確保創意不掉線。
上次出差期間,我體驗到了這臺機器真正的移動辦公價值。上午完成拍攝,得益于完善的接口生態,我無需攜帶額外的轉接器就能完成了相機、外接顯示器和備份硬盤的連接。到了中午,高算力硬件讓我可以順利完成素材整理與粗剪,晚上回到酒店完成最終渲染與交付,全程無需擔憂性能瓶頸或續航問題。
高強度創作最怕因過熱導致性能驟降或系統崩潰。雖然它的厚度僅14.9mm,但卻搭載華碩冰川Pro散熱系統(三風扇、四熱管、液金導熱),在長時間CPU+GPU雙烤測試中,能穩定提供125W的功耗釋放,且核心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部硬件CPU最高溫度82°C,GPU顯卡70°C左右,提供了硬件壽命長久的保障。
而通過熱成像圖可以看出,在長時間重負載工作時,機身溫度也控制良好,散熱布局相當合理,在人體常接觸的掌托、鍵盤區域WASD和回車區域溫度接近于體溫,能讓我安心進行數小時的視頻渲染或AI訓練,而不必擔心它變成“暖手寶”。
↑機身B面(鍵盤面)熱成像圖
↑D面(底面)熱成像圖
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通過ProArt創作者中心,風扇支持一鍵切換“安靜/標準/高效”模式,按需控溫,風扇噪音控制極好,即便是高效模式下最大噪音都不高于45分貝,這樣在咖啡廳里剪視頻,全程不會打擾到別人,也不會讓我自己焦躁。
ProArt 創16 2025配備了一塊很懂創作者需求的屏幕,我們先來看參數:100%P3廣色域、Delta E<1的專業級色準,還有1000000:1 超高對比度,原生支持Dolby Vison杜比視界,在播放電影顯示黑暗場景時,深邃的黑色和微弱的環境光細節都能清晰呈現。
實測這塊屏幕sRGB 色域容積達到了170.3%,色彩覆蓋100%。 DCI P3色域容積為120.6%,色域覆蓋同樣達到了100%,表現極其優秀。
在專業創作方面,ProArt 創16 2025支持四大專業色域切換,對于從事攝影后期調色的創作者來說,可以根據不同的輸出需求切換到原生、 sRGB、DCI-P3、Display P3色域模式,確保作品在不同設備上的色彩一致性。
出廠逐臺校色和潘通色彩認證保證了色彩的精準度,在進行色彩敏感的設計工作,如品牌視覺設計時,能夠準確還原設計師的創意色彩。色準方面我實測了兩個常用的色域,在 sRGB 模式下,平均 Delta E 為 0.69;Display P3模式下平均 Delta E 為 0.66,色準表現極其出色,同時也表明ProArt 創16 2025出廠即最佳狀態,無需用戶手動校色。
另外屏幕還支持4096級壓感的觸控功能,帶來了非常直觀的人機交互功能,另外還可支持ASUS PEN來進行繪畫,起到了數位板的作用。
小結:
ProArt 創16 2025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在AIGC時代對創作本提出的“既要輕薄便攜,又要渲染能力強,還要AI體驗好”這一核心矛盾中,找到了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它可以讓我在咖啡館、在旅途、在任何靈感閃現的地方,都能從容駕馭以往只有在固定工位才能處理的復雜項目。而且它還深刻理解創作者對于效率、對于色彩、對于穩定性、對于噪音控制的極致追求,并努力在每一個環節都提供超出預期的體驗。
而且它沒有止步于提供一個冰冷的高算力設備,而是通過一系列精心打磨的軟硬件協同設計——從華碩創意旋鈕的精準操控,到ProArt創作者中心的智能調度,再到“小碩知道”的本地AI賦能——試圖構建一種全新的人機共創關系。
如果你是一位嚴肅對待創作,希望AI能真正成為得力助手而非噱頭,并且對移動創作有著高要求的專業人士,那么ProArt 創16 2025無疑是當下最值得我們認真考慮的選擇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