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從云南昆明飛往印度藍姆伽基地的美軍C47運輸機上,美軍上尉羅杰斯拍攝了一張照片。沒過多久,一名美軍記者把照片寄回國內,在一家媒體的畫報上刊發,結果引起了美國民眾巨大的震動,很多自由撰稿人發表文章,表達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敬佩和同情。
照片上是征召的新兵,乘坐陳納德飛行隊的飛機,前往中國駐印軍的藍姆伽基地,正飛越喜馬拉雅山時的一幕。當時,機艙內的溫度只有幾度,美軍機組人員甚至穿上了帶毛領的皮衣,于是羅杰斯提醒大隊長官,讓士兵們穿上保暖的冬裝,或者披上毛毯保暖,卻被告知沒有配發。羅杰斯這才發現,他們除了一身夏季單衣外,甚至連床薄棉被都沒有。
然而,令羅杰斯不可思議的是,在寒冷的機艙里,身穿短褲和草鞋的新兵們,個個挺著胸脯,正襟危坐,他們的雙眼炯炯有神,殺氣騰騰,羅杰斯不由得倒吸涼氣。他在回憶錄中說,日本猴子遇到這樣的士兵,誰都別想活。
感慨萬分下,他用自己的相機定格了這個畫面。
1942年緬甸被日軍占領后,中國最后一條陸路國際運輸線被徹底切斷,只剩下唯一的一條“駝峰”空中航線,有限的運輸量無法能滿足抗戰物資的需要,抗日戰爭也愈發艱難,因此,反攻緬甸重新打通滇緬運輸線,成為國民政府的當務之急。
執行這一重大的戰略任務,首當其沖的就是退守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由于兵員不足,國民政府便從西南地區征召了大量青年學生入伍,為遠征軍補充兵員。
從1943年10月初開始,這些新兵乘坐美軍運輸機,跨越喜馬拉雅山,源源不斷地運到藍姆伽基地,隨后組建了30師,后來又新增了14師和50師。
羅杰斯上尉拍攝的這張照片,正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國軍新兵空運到印度的畫面。
由于征兵任務緊急,加之軍需軍物資匱乏,因此這些新兵只配發了一件夏裝,為了保證運載更多的兵員,所有士兵除了身上的軍裝外,再無任何行裝,于是,數萬名只有一身夏裝而再無它物的新兵,匆匆踏上征程。而此時,已經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的遠征軍老兵,也在翹首盼望著新生力量的到來。
和寒酸的新兵相比,中國駐印軍就是土豪。新38師和新22師退守印度后,很快更換了英式或美式裝備,官兵們穿著美式咔嘰布軍裝,戴著英軍MK-2型飛碟鋼盔,手里是卡賓槍、湯姆遜和伽蘭德,每個排都有一挺勃朗寧重機槍。他們還有美軍野戰醫院做保障,每頓餐食都有面包、牛奶,各類肉罐頭管夠。而他們的訓練更讓人咋舌,僅射擊一項,每個士兵每天要打掉上百發子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即使國軍德械師的新兵進行射擊訓練,每個月只有200-300發。更讓人傷感的是是八路軍,雖然按要求上陣前的實彈訓練是十發,實際上基本達不到,“三槍八路”都算是好的,有些士兵甚至拿著冷兵器就殺向戰場。
淞滬抗戰中的國軍士兵
當運輸新兵的飛機降落后,紅光滿面的駐印軍士兵看到了瞠目結舌的一幕。
在寒冷的秋季,新兵們身穿夏裝,腳蹬草鞋,個個骨瘦如柴,弱不禁風,他們面色蒼白,身體瑟瑟發抖,不少士兵身上沾著嘔吐物,因為都是第一次坐飛機。看著這些年輕的同胞,很多老兵傷心的流出了眼淚。然而,新兵們充滿希冀的眼神,始終迸射著明亮的光芒。
新38師少校翻譯官周明道在他的《從軍記憶》一書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寫:“......說來也怪,新兵進食牛肉半個月后,馬上顯得豐腴,遠非原來狀況可比。牛肉吃得越多,胳膊也越粗,走起路來也越快、越遠、越能耐久。”
這些新兵入伍前之所以瘦弱不堪,是因為天天都在餓肚子,來到中國駐印軍后,在生活方面的滿足,使他們感覺就像到了天堂一樣,而中國人又最懂得感恩,也最清楚他們是來干什么的,因此平時刻苦訓練,不敢有絲毫懈怠,加之他們有文化,軍事技能提升很快。
然而,新兵還沒有完全到位,第二次反攻緬甸的戰役就打響了,只能由新38師和新22師打頭陣。一個月后,這些新兵們斗志昂揚地出發了,他們身上是咔嘰布野戰服,腳上是翻毛牛皮鞋,手里是自動火器的沖鋒槍,他們懷著殺敵報國的赤膽雄心,義無反顧地沖向日軍。
一張照片,承載著一段歷史,照片上的人物,是書寫歷史的英雄。
向英勇抗日的中國遠征軍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